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小名 双庆,笔名有余毅、等:江苏苏州人。
主要经历:
1897年,入私塾读《四书》。祖父、祖母和家仆都极能讲故事,顾颉刚从小就听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
1906年,入当地一所公立高等小学。
1908年转苏州第一中学堂。
1912年秋,入上海神州大学,醉心于文学。
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沉迷于戏剧,发现一个故事会因时、因地、因人而流迁变化。
1916年,转北大本科,读哲学。
1920年,顾颉刚在北大毕业,留校任助教,计划长期编纂一部《中国书籍目录》,约二三百卷。
1921年,顾颉刚改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助教,任《国学季刊》编委,编点《辨伪丛刊》。
1926年秋天,赴厦门大学任国学院研究教授。
1927年 4月,赴广州中山大学,后担任学校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代理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等。
1928年3月,顾颉刚赴岭南大学演讲《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阐述民俗研究的意义和目标。同时,顾颉刚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丛书》的总编辑,负责历史学和民俗学两类丛书的编纂。
1929年5月,顾颉刚到北京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又兼在北大上课,主编《燕京学报》。自到燕大后,顾颉刚专心于古史研究,决定对旧系统的古史作出清理,先后撰写了大批论文,如《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论易系辞传中现象制器的故事》《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洪水之传说及治水之传说》等。治史过程中,顾颉刚曾以很大的精力研究《尚书》,发现其中《禹贡》等部分牵涉问题很多,必须进行全面的历史地理研究,才能搞清有关问题。这样,顾颉刚于1933年在北大和燕大开设了“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课。
1935年初,顾颉刚曾担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主任,主编《史学集刊》;
1936年5月,当选为禹贡学会理事,秋,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主编《大众知识》。
1935年,由于当时民族危机深重,逐渐侧重边疆地理研究,并于1936年创立边疆研究会,同时宣传抗日。抗战期间,转入内地。
1937年9月,任甘肃“老百姓社”社长。编印《老百姓》旬刊。
1938年10月,顾颉刚到昆明,任云南大学文史教授。
1939秋,顾颉刚到成都,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先后到郫县、等地考察。同年,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开启了输血论的先河,提出“汉人是许多民族混合起来的,他不是一个民族”。
1940年3月,创办《责善》半月刊,陆续发表《虞幕》、《乘龙》、《丽江禹迹》等《浪口村随笔》中的一些篇章。4月,被聘为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委员。
1941年春,赴重庆主编《文史杂志》。5月,任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8月,任中央中文系和历史系教授兼出版部主任。冬,任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社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教授等职。
1944年秋,受聘齐鲁大学重任国学研究所主任,同时考察合川等地,该年,与娄子匡主编《风物志集刊》。
1945年,任交通书局总编辑,1946年主编《文讯》,完成《晋文公》等著作。是年秋,赴西北,任兰州大学教席。
1947年,担任大中国图书局总编辑,创办《民众周刊》,完成《当代中国史学》等重要著作。
1948年7月,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兼复旦大学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顾颉刚任上海市文管会委员、上海图书馆筹备委员、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
1951年,任上海学院中文系教授。
1952年,任复旦大学教授。
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员,担任《资治通鉴》总校。
1955年,开始标点《史记》。
1956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
1957年,发表《息壤考》。1958年,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
1959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发表《禹贡注释》。
主要作品:
顾先生从1914年起至1980年止,写作从未间断,积累大量的学术专著,按出版先后如下: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级中学用第五册,(与叶绍钧合编),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1923年。
《本国史》,商务印书馆再版,1925年。
《古史辨》第一册(编著),北平朴社出版,1926年。
《吴歌甲集》,北京大学出版,1926年。
《诸子辨》,1926年。
《妙峰山》,民俗学会丛书出版,1928年。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三册,民俗学会丛书出版,1928年。
《苏粤的婚丧》,民俗学会丛书出版,1928年。
《子略》(校点), 1928年
《古史辨》第二册(编著),1930年
《古史辨》第三册(编著),,1931年
《书序辨》,,1933年
《古史辨》第四册,1933年
《古史辨》第五册,,1935年。
《崔东壁遗书》(编订)(清崔述撰),亚东图书馆出版,1935年。
《史记》(白文本)(与徐文珊合译),北平研究院出版,1936年。
《尚书通检》(主编),北平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36年。
《中国疆域沿革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
《古史辨》第六册,罗根泽编,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38年。
《古史辨》第七册,吕思勉、童书业编著,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41年。
《风物志:民俗学.民族学.文化史.社会史集刊》(与娄子匡合编), 中国民俗学会1944年。
《秦始皇帝》,上海胜利出版社,1946年。
《当代中国史学》,上海胜利出版社,1947年。
《汉代学术史略》,上海济东出版,1948年。
《西北考察日记》,合众图书馆油印,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
《上游集》,合众图书馆油印,1949年。
《浪口村随笔》,合众图书馆油印,1949年。
《西北考察日记》(1944),合众图书馆油印,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1983年。
《中国历史地图集》,与章巽合编,地图出版社,1955年。
《史林杂识》初编(改定),中华书局,1963年。
《四部正伪》(校)(明胡应麟撰) 台北华联,1968年。
《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苏州史志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巴蜀书社出版,1988年。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8年。
《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8年。
《顾颉刚读书笔记》,台北联经出版,1990年。
《顾颉刚日记》,台北联经出版,2007年。
全集:
《顾颉刚全集》总计八类五十九卷六十二册,共计二千五百万字。全集最重要的是《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由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2月出版。
顾颉刚日记(附人名索引)(11卷,12册):其中日记部分始于1913年10月,自1921年起至1980年12月17日,此次全集都予以收录。
顾颉刚书信集(5卷,5册):书信部分收录顾颉刚书信1800余封(包括家书700余通。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12卷,13册):全集核心的内容,其中卷一至卷四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论述和对于古史传说及夏、商、周至春秋史实的考辨。卷五、卷六为古代民族和疆域的探索;卷七至卷十一为古书真伪、内容和著作时代的考订,其中卷十(上、下)所收的《尚书大诰译证》,是顾先生晚年最为重要的著作;卷十二收入《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国史讲话》、《当代中国史学》、《中国史学入门》四部专书。
顾颉刚民俗论文集(2卷,2册):部分除收入《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三部专书外,还包括有关歌谣、风俗、民间文艺等的序跋与论述、探讨等。
顾颉刚读书笔记(附篇目分类索引)(16卷,17册):顾先生六十余年积累了近二百册笔记,约600万字。
宝树园文存(6卷,6册):顾先生所写文章,除收入《古史论文集》、《民俗论文集》以外者,均收入《宝树园文存》部分。
清代著述考(5卷,5册):顾先生早年为研究清代学术而作,对清代五百多位学者的著述、版本等作了辑录,并附相关的序跋及考证。其中小部分曾经整理,陆续发表在《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上。此次收入原稿全部,另将排印的部分附于原稿之末。
顾颉刚文库古籍书目(2卷,2册):着录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颉刚文库内约六千部线装书,着录的方式按经、史、子、集四部,外加丛书、新学,共分六大类。并将书中各家题跋汇为“题记编”。
社会荣誉:
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