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经部文献

《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主要内容: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

⑴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玉藻》等。

⑵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礼器》《丧服四制》等。

⑶解释《仪礼》之专篇,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等。

⑷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

主要思想: 

一、哲学思想

1、天道观。

《礼记》中的天道观,反映了先秦儒家天道观发展的大背景,首先,从天的自然义角度看,天可泛化为天地中各种自然现象,和由几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宇宙,而人仍然参与其中。其次,天对人而言,是神性的超越性的存在。最后,天道是人道之所从出,故天道是人所仿效的榜样。因此,天道为客观必然性,则预示效法天道的人道就是主客观的统一。而人道并非客观的自然必然性,需要通过人事修为达到的、彰显德性而避免恶的自然必然性的活动。

2、宇宙观

由于《礼记》成书时古代超越性的天道,已逐步内化为内在的心性,外在的宇宙结构与生成,已经不是关注的重点,即使有某些遗迹也并非采取对象性的认知的路数,而是体恤、体认,或杜维明所云的“体知”的路数,将之作为人解读和领悟的对象。

二、人生哲学

《礼记》继承和发挥了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以整体性、相关性的视界看待社会与人生。《礼记》在有些方面有更细节的要求,主张共生性可转化并通过动态的“互生性”来实现,“互生性”所揭示的是在此之上的主体彼此互为中介而生成意义的性质。《礼记》中对时间结构的意义的认识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自我关系中的内省;二是社会历史的延续;三是出于对超越的天道的领悟。《礼记》中继承了儒家思想的这一特点,所以十分突出“反躬”、“内省”、“自反”、“自尽”。

三、教育思想

1、《大学》

《大学》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亦称为“三纲领”。为实现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大学》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或称“八条目”。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而又相互联系,体现了阶段与过程的统一。《大学》将个人的学习、教人、政治等几个过程自然地联系起来,以道德观念的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使得八条目实际上成为一个过程和整体,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它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要服从于封建道德和政治,因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宋以后,被收入“四书”,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

2、《学记》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⑵教育制度:《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⑶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第一,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第二,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第三,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第四,豫时孙摩。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适时而学,适时施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指学习观摩原则,取长补短。第五,启发诱导。《学记》对启发式原则的实质以及方法作了较全面的理论阐述。第六,长善救失。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法得当,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

⑷教学方法:第一,问答法。第二,讲解法。第三,练习法。第四,类比法。

3、《中庸》

《中庸》是一篇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它涉及的教育论述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⑴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中庸》开头便说修道即为教育,而教育的作用则在于“率性”,顺着先天的善性发展,尽量把天赋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体现出来。这是思孟学派“性善论”的思想。

⑵关于教育教学过程和步骤。《中庸》概括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阶段。这是一套完整的内省方法,包括学一思一行等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⑶关于教育途径。《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里的诚指的就是天道本然的状态,“明”即彰明、显明,它是“诚”这个本体所自然生发的东西,在本质上说诚和明是一致的,故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⑷重视主观努力的作用。《中庸》明确指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意志,是在个人努力和学习中培养出来的,而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的天赋。

四、政治思想

⑴以教化政:指以教化和教养来规范约束政治权力和政治行为。⑵大同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⑶礼制与刑律:《礼记》中,刑律作为礼的补充,因道德性的礼发挥作用的方式受到限制。 

五、美学思想

《乐记》中音乐的根源是人们的思想感情(心)受到外界事物(物)的激动,因此提出了物动心感说、礼主乐辅说、礼乐中和说、礼乐仁义说、礼乐昌德说、礼乐辅政说、礼乐易俗说等学说。《乐记》也提出了音乐的两种美学观点,一种是形而上学地推崇“与天地同和”的乐。一种是比较现实的提倡“德音”“和乐”,反对“溺音”“淫乐”。提出了符合古代政权统治者的观点,认为统治者通过音乐来提高道德修养,被统治者通过音乐来满足个人欲望,反映了阶级社会开始形成以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代表性主要名句: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

量入以为出。——《礼记·王制》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祭义》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礼记·学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祭义》

代表性典出成语: 

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孤陋寡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瑕不掩瑜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礼记·聘义》

一张一弛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事预则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经解》

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博闻强识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礼记·曲礼上》

影响与价值:

⑴《礼记》中的许多篇章,是中国文化史上彪炳千古的典范。

⑵《礼记》的许多章节,高扬仁爱、正义、爱国、反对不义之政等进步思想,影响深远。

⑶书中大量记载了包括称谓、辞令、服饰、家教、尊老、丧祭、教化、礼俗等在内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对于读古书,传承中华文明,是难得的文化宝库。

⑷《礼记》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礼记》在曹魏时期升格为“经”,并在唐代进一步升格为“五经”之一,取代了《仪礼》的地位;《礼记》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列,被尊为“四书”之一。

⑸在儒家“十三经”中,《礼记》一书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统地记述、阐释了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

⑹《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其弟子子游以答问的形式提出了著名的“大同”社会理想,并进而说明“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特征,而礼制则是“小康”社会的纲纪,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建设。

⑺《礼记》许多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儒家礼乐文化“和”的精神及其重要意义。《礼记·儒行》明确提出:“礼之以和为贵。”这种“贵和”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⑻中国当代许多大学从《礼记》中,借用一些名言警句作为校训。如河南大学校训为“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东南大学校训为“止于至善”,复旦大学校训为“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等,这些校训影响着大学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影响着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

⑼《礼记》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先秦至两汉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和家庭结构状况,并且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规范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家庭伦理规范,指导着当代伦理道德。

⑽《礼记·乐记》中“中和”的美学思想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它主要从音乐的本质和作用来使人们的心理和精神达到平和,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

主要注本:

汉代郑玄注本

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

宋代卫湜《礼记集说》

元代陈澔《陈氏礼记集说》

元代吴澄《礼记纂言》

清代江永撰《礼记训义择言》

清代朱彬撰,饶钦农点校《礼记训纂》

清代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

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最通用)

名家评书:

朱熹:“《仪礼》,礼之根本;而《礼记》乃其枝叶。《礼记》乃秦汉上下诸儒觯释《仪礼》之书,又有他说附益于其间。”

黎靖德:“大抵说制度之书,惟《周礼》、《仪礼》可信,《礼记》便不可深信。”

王夫之:“补礼经之所未备,以会通于事物之变,而为之定体也。” 

张沐:“《礼》主敬之书。”

王文锦:“《礼记》是部儒学杂编。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最大的书是儒家的书,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估计,《礼记》仅次于《论浯》,比肩于《孟子》,而远远超过《荀子》。”

梁启超:“《礼记》为儒家者流一大丛书。《礼记》之最大价值,在于能供给以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学术思想史之极丰富之资料。”

吴承仕:“以近世书部相况,则《记》百三十一篇者犹稍古之丛书,其中篇目容与他单行书、他丛书有复重者。二戴之《记》则犹晚出之丛书,其所采会即本之稍古之丛书,并删取各家单行之书,以自成一部。而二家所录自不嫌互有异同也。”

参考链接:

1. 礼记 (儒家经典书籍)百度百科
2. 关于礼记的诗词名句,句句都是经典!
3. 出自《礼记》的成语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