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子部文献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别名“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分上中下三卷18篇,426 页,59583字,插图121幅。全书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主要内容: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煅》《燔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

《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目录

上篇:

第一卷《乃粒》:关于谷类作物的栽培技术

第二卷《乃服》:衣类原料的来源及加工方法

第三卷《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

第四卷《粹精》:粮食的加工过程

第五卷《作咸》:介绍六种制盐的生产方法。

第六卷《甘嗜》:种植甘蔗及制糖、养蜂的方法。

中篇:

第七卷《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

第八卷《冶铸》:金属用品的铸造及加工

第九卷《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与制作

第十卷《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

第十一卷《燔石》:石灰、煤炭等的烧制方法。

第十二卷《膏液》: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第十三卷《杀青》:造纸的方法。

下篇:

第十四卷《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

第十五卷《佳兵》:兵器的制造方法

第十六卷《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

第十七卷《麹蘖》:做酒的方法

第十八卷《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

主要注释

乃粒:《书·益稷》:“烝民乃粒。”乃粒,即百姓以谷物为食的意思。此处则代指谷物。

乃服:汉韩婴《韩诗外传》:“于是黄帝乃服黄衣。”梁周兴嗣《千字文》:“乃服衣裳。”乃服,此作衣服解。

短褐:古时穷人穿的短粗毛衣。

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书·益稷》:“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意即用各种颜色在衣服上染绘出各种图案。

粹精:《易·乾》:“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此处言粮食之加工,使其更加纯粹。

食不厌精:《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天有五气,是生五味:按中国古代“五行说” 东方木,味酸;南方火,味苦;西方金,味辛;北方水,味咸;中央土,味甘。见《尚书·洪范》及《礼记·月令》。

润下作咸,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焉:《尚书·洪范》序云:武王伐殷,既胜,以箕子归镐京,访以天道,箕子为陈天地之大法,叙述其事,作《洪范》。《洪范》起首即说五行,且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本篇即以《作咸》命篇。

甘嗜:语出《尚书·甘誓》:太康“甘酒嗜音”。原意是喜欢喝酒和音乐。此处的意思是喜欢甜味。

陶埏:《老子》:“埏填以为器。”《荀子·性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陶:制瓦器。埏:以水和泥。

水火既济而土合:《易·既济》:“水在火上,既济。”此处活用为,经过水和火的交互作用,黏土便凝固而成器了。

瓴建《史记·高祖本纪》:“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瓴:本指盛水瓦器,此处指瓦。

母模子肖:按五行说,金生于土,故前云金“以土为母”,而浇铸金器则先以土为模范,故又云“母模子肖”。

般、倕:般:公输般,即鲁班,与倕皆古时有名的巧匠。

石得燔而成功:石头被火烧之后而各成其功用。

水银白而至红呈其变:水银可以炼成银朱。

曲糵(niè):即今之酒曲。

玉韫山辉,珠涵水媚:山韫玉而生辉,水涵珠而生媚。

主要思想:《天工开物》主要根植于中国的固有文化传统。天工开物取自“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当时占正统地位的理学相异。这种异端化的思想趋势,反映着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和时代取向。但是,个人的思想可以有异于主流,却不能超脱于时代。古代素以农业作为重中之重,所以宋应星的文章中也处处体现出贵五谷轻金玉的思想。

本书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天工”表示自然的力量,“开物”表示人力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二者相合,表达了天人合一,人力与天工相协调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

主要名句

凡西省阶、凤等州邑,海井交穷。其岩穴自生盐,色如红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炼。——《天工开物·上篇·作咸》

芳而烈,靘而艳,甘而甜,则造物有尤异之思矣。——《天工开物·上篇·甘嗜》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天工开物·中篇·陶埏》

精粗巨细之间,但见钝者司舂,利者司垦,薄其身以媒合水火而百姓繁,虚其腹以振荡空灵而八音起。——《天工开物·中篇·冶铸》

凡弓箭强者行二百余步,弩箭最强者五十步而止,即过咫尺,不能穿鲁缟矣。然其行疾则十倍于弓,而入物之深亦倍之。——《天工开物·下篇·佳兵》

凡弓箭强者行二百余步,弩箭最强者五十步而止,即过咫尺,不能穿鲁缟矣。——《天工开物·下篇·佳兵》

典出成语

《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易·系辞》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天工开物这4 个字, 是用”巧夺天工”和”开物成务”两句古成语合并而成的.前一成语的意思是说, 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艺, 可以生产出胜过天然形成的精美物品;后一成语的意思是说, 如果掌握了事物的规律, 就能办成事情.那么, 这两句话合并后总的精神是: 只要丰富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 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辛勤劳动, 就能生产制造出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 其精美的程度胜过天然。

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出自《赠放烟火者》。

开物成务:通晓万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出自《易·系辞上》。

影响与价值:

学术价值:《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的解说同时提出一系列理论概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书中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

在生物学方面,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将我国古代科学家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英国最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天工开物》是“权威著作”,并把中国古代养蚕技术作为论证人工选择和人工变异的例证之一。

在物理学方面,《天工开物》中分散体现了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如在提水工具(筒车、水滩、风车)、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许多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在《五金》篇中,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

在历史长河中,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工艺展现了人类社会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多样性,有了文化多样性才能有良好的文化生态。《天工开物》中的传统工艺包含着丰富的科技文化信息,为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工艺学、科技史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活化石”,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后世影响:《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初版发行后,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刻书界的注意。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较早地引用了《天工开物》的有关论述。很快便在福建由书商杨素卿于清初刊行第二版。清兵入关后,许多手工业基地成为废墟,经济衰落,技术书籍鲜有问津。《天工开物》因为清政府的文字狱而被销毁。经过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之后,这本书已经彻底从中国消失。直到上世纪20年代,经过丁文江、章鸿钊等数位科学家的努力,才从日本传回几种翻刻本,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版了陶湘本等几个版本。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北京图书馆才得到一部由宁波收藏者李庆城捐赠的完整无损的崇祯十年初刻本(国内仅有的一部)。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以影印出版,才使之重见天日。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科技著作,是世界第一部百科类图书,被欧洲学者称为“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9 年止,《天工开物》一书在全世界发行了16 个版本,印刷了 38 次之多。其中,国内(包括大陆和台湾)发行11版印刷17次;日本发行了4版印刷20次;欧美发行1版,印刷1次。而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等的摘译本尚未统计入内。目前,这部书已成为世界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并受到高度评价。

流传情况:

文献流传与出土情况

一、涂本

这是《天工开物》的明刊初刻本,最为珍贵,此后所有版本都源出于此。此本原序中名为《天工开物卷》,但书口仍作《天工开物》,分上、中、下三册线装,印以较好的江西竹纸。原书高26.2、阔16.8厘米,板框高21.7、阔14.3厘米。单叶9 行,行21 字。序文与正文均为印刷体,序尾有“崇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间堂”的题款。

二、杨本

这是刻书商杨素卿于明末刻成而于清初修补的坊刻本,以涂本为底本而翻刻的第二版。因有关此本的版本学问题较多,故此处应该详加论述。查杨本与涂本不同的地方是:(1)序文为手书体,末尾无年款,只作“宋应星题”(2)杨本在文字上经过校改,但个别插图翻刻时走样。

三、菅本

这是《天工开物》最早在国外刊行的版本。此书在17 世纪传入日本以后,引起学者注意,竞相传抄,并陆续从中国进口。为满足日本广大读者的需要,18 世纪60 年代出版商便酝酿出和刻本。从享保年(1716—1735)以后的《大阪出版书籍目录》中所见,早在明和四年(1769)九月大阪传马町的书林伯原屋佐兵卫就已向当局提出发行《天工开物》的申请,同年十一月得到发行许可。因一时缺乏善本,出版计划被推迟。后来刻书商从藏书家木村孔恭(1736—1802)那里借得善本,遂决定粹行。伯原屋佐兵卫是菅生堂主人,故此版遂称“菅生堂本”或简称“菅本”。

四、陶本

这是20 世纪以来中国刊行的第一个《天工开物》新版本。从整个版本史上属于第四版,1927 年以石印线装本形式出现。该书卷首印有下列字句:“岁在丁卯(1927)仲秋(八月),武进涉园据日本明和年所刊,以《古今图书集成》本校订付印。”1929 年该本又刊行重印本,在书的扉页背面印有“岁在已已(1929)/涉园重印”八字。

出版此书的是出版家陶湘(1870—l940)。由于他是民国年间《天工开物》的最早刊行者,故此本称为“陶本”。陶本是用安徽泾县宣纸印的,分上中下三册。早在民国初年《天工开物》便受到丁文江、章鸿钊、罗振玉及陶湘等人注意,但国内难以找到传本,他们遂以明和八年(1771)和刻本为底本谋求出一新版。

现存这些版本,民国时只有李庆城先生的涂本在国内,但是属于私人收藏,于建国后1951年才捐给国家。所以当时在中国境内找不到《天工开物》。在清朝它是以引用的形式微弱传播。

与本书相关的故事

清朝封禁

18世纪后半叶,乾隆37年设四库馆修《四库全书》。以修书名义对全国的书进行审查 ,江西是重点审查区域。在江西进献书籍中,发现宋应星之兄宋应升的《方玉堂全集》、宋应星友人陈弘绪等人的著作具有反清思想,提倡“华夷之辨”,属于禁毁书籍。同时发现《天工开物》中有“北虏”、“东北夷”等反清字样,有一些“我朝”指大明,“夷虏‘指满清的内容。也有明朝守城将士投掷火器,将满洲士兵炸得粉碎的插图。

《天工开物》上不了目录,因为它里面《四库全书》本身对科技类书就是忽视的。这些因素都压制了《天工开物》在社会上的流行。此后清代也没有再版。反而差不多同时期,日本却在大肆刊刻这部技术名著。在清朝统治的这段时期,在国外出了《天工开物》的新版本 ,国内反而绝版。

以至于到了满清统治近三百年后,民国时期的人为了寻找《天工开物》这本书,竟然在国内找不到,只能从日本引进,再刻印出版。丁文江先生在《重印天工开物跋文》中记述他在国内千方百计想找《天工开物》,却找不到的经过。而按潘吉星的考证,当时在日本,其实《天工开物》一书反而非常容易见到。

名家评书:

日本科学史家三枝博音认为:《天工开物》不只是中国,而且是整个东亚的一部代表性技术书,其包罗技术门类之广是欧洲技术书无法比拟的,称此书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

日译本称《天工开物》为“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日本学者评议道:“作为展望在悠久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天工开物》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此书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将“天工开物”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 “中国的狄德罗”,称《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