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传统医药

传统医药

传统医药是与古代社会文化密切相联的医学实践,在现代医学应用之前就存在了。传统医药的实践因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差别而显示出多样化。

主要特点

1、许多传统医药都以确信健康是以人体的平衡为基础。疾病的发生是身体或精神失去平衡所致。传统医药致力于用不同的治疗手段重新建立平衡。

2、传统医药以个体病人的需要为基础。根据现代医学许多病人仿佛患同一疾病,但传统医学重视个体,可以因人而异施以不同治疗。

3、传统医药应用整体治疗方法。它考虑一个人在生态中的全部关系,因此通常不仅仅治疗身体的局部病位。

4、传统医药的发展早于现代医药。大多数传统疗法未采用所谓的科学方法评估过。这意味着,传统医药在现代阶段还不易被现代医药学理解。但是,传统疗法已被成千上万的人们现场试验了数千年。

5、传统医药覆盖范围大,而其治疗方式各国之间大有区别。在西太地区主要的治疗手段是药用植物和针灸。

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

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2、东汉

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6]。

3、唐代

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4、明朝后期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5、清朝末年

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6、文化大革命期间

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主要分类

我国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其他民间医药三个部分。

1、中医药

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2、民族医药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经过30年的发掘整理,已有近40个少数民族发掘整理出版了本民族传统医药的代表性著作。

3、民间医药

有两个概念,一是在体制上以公私来分,民间医药是指非公有制的民营医疗机构和民间医生;二是在学术上以朝野来分,民间医药是指当代中医教育体系之外不属于《黄帝内经》一脉的流散于民间的草医草药。

如云南的“黄家医圈”、陕西的“太白七药”、某些道家医学和佛家医学,以及一些既不属于主流医学,又无特殊民族文化背景的草根一族。古代有一种“为国医所不道”的“走方医”、“草泽医”,或叫“铃医”、“串雅”,就属于这一类(见清·赵学敏著《串雅内外编》)。传统医药中的民间医药,指的就是第二种概念的民间医药。

有的学者曾经把这一类民间医药作为中医药的初级阶段,但后发现其并不属于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主流一脉,且自成体系,自称“另类”。于是,在传统医药内给它留下位置,称它为“民间医药”。

收录代表

1、针灸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人们利用金属针具或艾炷、艾卷,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针施灸,用以治疗疾病,解除病痛,并由此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人体经络腧穴理论,成为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传承人为王雪苔;申报地区或单位为中国针灸学会,相关传承人为张缙、田从豁、石学敏、李鼎等人。

2、中医正骨疗法

中医正骨疗法是通过拔伸、复位、对正等手法,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方式,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秦汉时期形成基本理论和技术,世代传承,如《肘后备急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千金要方》、《医宗金鉴》中有大量记载。

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被许多国家效仿。中医正骨术堪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之一。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传承人为施杞、孙树椿、郭维淮

3、中医诊法

中医诊法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医诊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四诊”的方法诊察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对疾病作出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中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诊断疾病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实物,体现了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身体有关部位及其分泌和排泄物等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舌、望神、望色、望五官、望形态、望络脉等。

闻诊是医生通过听病人声音、嗅其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听声音指通过声音了解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声音变化;嗅气味则是凭嗅觉嗅病人口气、体气和排泄物等异常气味。

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陪诊人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询问,是全面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诊是医生运用手的触觉,对病人寸口脉及体表特定的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体验,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传承人为周仲瑛、邓铁涛。

后世影响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个名录项,传统医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