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一、传统体育

传统体育是由中华民族人民世代实践、产生、发展并流传至今的体育,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亚分支,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中,既有广为流传的体育项目,也有特色鲜明具有丰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项目。

传统体育起源

1、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从逻辑意义上说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成的第一活动。如在原始社会狩猎是原始人劳动的主要方式,除与野兽搏斗的踢、打、摔、拿外,在狩猎工具中有用腾条缠住石球的飞石索,有弓箭等。

2、宗教祭祀

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自身无法完全了解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信仰万物有灵、上帝保佑。如在民间开展的游蛇灯、赛龙舟、舞狮等。

3、巫术

对民族体育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又如“拔河”,《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古代人们多在清明节举行拔河活动,希望通过拔河的力量来感应农作物,使农作物借鉴拔河之边长得更好。

4、军事战争

战争与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冷兵器时代,军事战争对士兵和将领的身体素质及武器使用有其特殊的要求。由于战争和体育在身体素质,使用工具的技能以及某些战术方面的高度雷同性,不少民族体育项目就是从军事和战争中孕育而生的。

5、健身娱乐

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最基本的直接的价值追求,正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健身和娱乐目的,各民族人民也创造出不少对健康和身心愉快的体育活动,如抢花炮、赛马等。

6、教育传承

教育是人类传承自身生活经验从而提高后代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最主要方式。教育不仅提高自身的智慧,而且要从根本强健自身的体魄,以保证后代的身心健康。传宗接代是自然规律,如新疆哈萨克族的“姑娘追”是一项具有繁衍后代和教育后人功能的民族传统项目。

传统体育特点

1、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民族传统体育体现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类型中,并作为其基本内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是对于特定的文化类型的最高层次的概括,它具有沟通特定民族中全体成员心灵的普遍性。

2、历史性

历史性是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过长时间形成传承下来的,它包括历史上存在,现在仍完整地保留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许多古老而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如今有的已濒临灭绝,所剩无几。但部分项目如武术、摔跤、秋千、风筝、龙舟、赛马等因深受人民喜爱而具有生命活力和以积淀传承发展。

3、传统性

传统性是指具有重要价值和生命活力并得以积淀、传承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始终保留传统特点)。

4、传承性

传承性是指民族体育文化在时间上传流的连接性,即历史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传递方式。

二、传统游艺

游艺,是指玩游戏或从事娱乐活动。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形成了游艺民俗。游艺民俗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造。从简单易行、随意性较强的游戏,到竞技精巧、有严格规则的竞技;从因时因地、自由灵便的戏耍,到配合各种特殊需要的综合表演,都属于游艺民俗的范围。包含了游戏民俗、竞技民俗、综合表演民俗等。

游艺民俗特点:

1、娱乐性与竞技性相融合·

2、季节性与节日性相结合

3、明显的祭祀与巫术色彩·

4、浓郁的乡土特色

三、传统杂技

传统杂技是历史悠久的表演艺术之一,是指各种表演技艺的总称。包括口技、武术、马戏、魔术等及各种民间杂耍。

发展历史

1、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很多杂技艺术的创造者是诸侯的门客和武士,他们以一技之长,投身公卿大夫,并不完全为了表演,诸士善技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特点。列国兼并激烈,群雄角逐,竞相养士,这些士中当然也有口把式,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说客为特征,但更多的是身怀奇技异巧或勇力过人的大力士。这些就为杂技艺术的正式形式,提供了技术基础。

2、汉代

汉代是中国杂技的形成和成长期,汉代角抵戏迅速充实内容,增加品种,提高技艺,终于在东汉时代形成了一种以杂技艺术为中心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堂的新品种——“百戏”体系。

汉代杂技的卓越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各种节目已成系列,具备了后世杂技体系的主要内容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历经公元400—589年的160多年的大动荡,至公元589年隋代统一中国,杂技艺术已经极为成熟,至唐代成为宫廷和民间共盛的艺术。

杂技艺人和乐舞艺人同在宫廷献艺,出现一些传诵一时的杂技艺人,为诗人墨客吟咏。

4、唐朝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较发达的时期。同时,出现了许多技艺高超而美艳动人的女杂技艺人。唐代的马戏与幻术均极发达,除各种马上技艺外,还有驯马为马舞的表演。唐代杂技将多种技巧糅和在一起,充分展示杂技超凡入圣、人所难能的特点,达到了空前繁盛。

5、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都市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强大,杂技发展迅速。在瓦子乐棚,杂技、舞蹈、武艺、说唱各种形体表演艺术,同场献艺、互相观摩,无疑对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6、明清时期

杂技与舞蹈等传统表演艺术很少在宫廷演出。清代杂技艺人进一步沦落江湖。但是戏曲却勃兴起来,特别是自1790年徽班进京,京剧诞生之后,戏曲武打戏对杂技武艺的吸收成空前之盛。终于形成以武戏为招徕的繁荣景象。

四、收录代表

1、吴桥杂技

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属沧州管辖,是世界闻名的杂技之乡。

吴桥杂技文化伴随着中国杂技的发展而形成,现在主要流布于吴桥县域、山东省宁津县和陵县的部分地区。

在两千多年的变迁过程中,吴桥杂技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着。它供奉“吕祖”为自己的行业神,创造了行业“春典”(即行话),衍生了表演中的“说口”、“锣歌”等口头文艺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道具、管理以及传承等方面的规则,构成了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受到全国杂技界的推崇,其影响远播五洲,素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

吴桥杂技从业人员多,节目种类丰富,流布地区广。据统计,传统节目主要有肢体技巧、道具技巧、乔装仿生、驯兽、马术、传统魔术、滑稽7大类486个单项,集中体现了尚武好义、百折不挠的吴桥杂技文化精神,为人们所传颂。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河北省吴桥县,相关传承人为于金生、王保合。

2、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是指在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的,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个传统文化体系。

少林功夫具有完整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它以武术技艺和套路为表现形式,而以佛教信仰和禅宗智慧为文化内涵。

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的少林寺是少林功夫依存的文化空间。少林功夫伴随着少林寺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不断丰富完善,由最初保卫寺产的手段,逐渐发展成为技术完备、内涵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根据少林寺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历代传习的少林功夫套路有数百种之多,其中流传有序的拳械代表有数十种,另有72项绝技及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门类独特的功法。少林寺目前流传的少林功夫拳术、器械和对练等套路合计有255种。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河南省登封市,相关传承人为释永信。

3、沧州武术

沧州市地处河北东南部,东临渤海,南接齐鲁,北倚京津,号称京津南大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处、人犯流放之所,人们习练攻防格斗之术以求生存,因此武术盛行。据统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乾隆年间已成为华北一带的武术重镇。1992年,沧州被正式命名为全国首批“武术之乡”。

沧州武术独树一帜,除有代表性拳种的8大门派以外,疯魔棍、苗刀、戳脚、阴阳枪等拳械为沧州所独有。沧州武术还兼收并蓄,积累了雄厚的传统武术资源,近年来又吸纳跆拳道和规范武术套路等积极成分,取得新的发展。沧州武术刚劲威猛,技击性强,既有大开大阖的勇猛长势,又有推拨擒拿的绝技巧招,一招一式中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中阴阳、内外、刚柔、方圆、天地、义理等源于儒、释、道的理念和意蕴。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河北省沧州市,相关传承人为石同鼎。

4、蹴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山东省淄博市。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