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服饰艺术

服饰艺术

服饰,指的是衣服及装饰,主要作用是御寒、遮羞及美化。它的产生于原始时期,最早教民用树叶、动物毛皮做成衣服。服饰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发端。服饰的变化与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系。不同时代、不同的民族,都有其各不相同的服饰。它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物质需要,还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特定文化的反映。

服饰艺术历史发展进程

原始时期,《鉴略.三皇纪》记载:“有巢氏以出,袭叶为衣裳。”指有巢氏最早教民用树叶、动物毛皮做成衣服,服饰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发端。如战国所撰《吕览》记述,黄帝时“胡曹作衣”;或说:“伯余、黄帝制衣裳”。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内出土的实物有纺轮、骨针、纲坠等,又出土有纺织物的残片,在我国甘肃出土的彩陶上的陶绘,上衣下裳的样式出现,这是服饰样式的大体雏形。

夏商时期,中原华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

周朝时期,是汉族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初制礼乐,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以通过等级服装来显示统治者的尊贵和威严。反映在服饰上,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适应了天子与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来的二千年封建社会之中。尤其是深衣、冕服,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时期,大体沿袭,直至东汉明帝时,始参照三代与秦的服制,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别等级主要标志的冠服制度。服饰整体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秦汉时期男子主要穿着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基本上分为曲裾与直裾。前者即战国时的深衣;後者又称襜褕,除祭祀、朝会外,其它场合均可穿着。汉代服饰还有一个特点是实行佩绶制度。汉代妇女礼服是深衣,还有穿襦裙和裤,这种裤有点像现代的套裤,仅两只裤管。她们一般都将头发往后梳,绾成一个髻,样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贵族妇女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以巾裹头。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主以是自然洒脱、清秀空疏的风格为主。当时一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醉心于褒衣博带式的汉族服饰,开始穿着汉族服饰。后来原有的深衣形制在民间日益消亡,用巾帛裹头是这个时期的主要首服。较为流行的是一种在小冠上加笼巾的笼冠。汉族男子的服装主要是袖口宽大,不受衣袪约束的衫。汉族妇女服装初秦汉旧制,后有所变化;衣衫多为对襟,下着长裙,腰束帛带,流行假髻。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使其能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所以,这一时期成为汉族服饰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此外,还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样。

宋朝时期,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在服装式样和名称上略有差异。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有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服装趋于保守。穿褙子和半臂的习惯极为普遍,但都不能作为礼服穿用。总的来说,宋代的服饰比较拘谨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淡雅之感,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元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灭西夏、金之后,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明朝时期,政府采取了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对整顿和恢复礼仪极其重视,并根据汉族传统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发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成为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装是龙袍,上面绣着龙纹、翟纹和十二章纹,一般以黄色纱罗制成,配金冠。明初要求衣冠恢复唐制,其法服的式样与唐代相近,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幞头和圆领袍,但这时的幞头外涂黑漆,脚短而阔,名乌纱帽,无官职的平民不得服用。文官补子中饰鸟,武官饰兽。为褒奖官员的功勋,另特赐蟒袍、飞鱼服等服饰。所以“蟒袍玉带”就成为这时大官僚之最显赫的装束。明代的汉服影响颇远,近至东北亚的朝鲜,远至日本、琉球等藩属国。至清代,女装百褶裙、马面裙及道袍长袍一并留存。曲阜孔氏衍圣公府内藏明代衣冠服饰,清上层也有穿着明代衣冠服饰画像。

清朝时期,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由于文化传统和统治制度的不同,是汉族传统服饰发生历史上一次明显的突变——满族服装。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体态优美的旗袍。清中期以后女装层层镶边,称为“滚镶”。清代满族妇女着满式旗装,她们不缠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时外加坎肩。乾隆以后,满族女装中出现高底的“花盆底”鞋。咸丰以后,又出现高大的“两把头”、“大拉翅”等发型,成为满族女装之突出的特征。

民国时期,传统服饰汉服小规模复兴,但是主体还是西方外来服饰影响下的服饰以及中西结合的中山装和清代改良衣服变为时装旗袍和长袍大褂。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是国营经济又加上当时的国际背景一边倒政策,所以中国人的衣服以朴素低调为主,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观念变更,中国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着,在自我怀疑的目光中,逐渐认同穿着打扮是没有阶级性的。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随着中国民族文化开始复兴,人们开始重新深思传统服饰,“汉服复兴”的文化潮流应运而生。

我国代表性少数民族服饰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朝鲜族

崇尚白色,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傣族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纳西族

女子穿黑、蓝、白色大褂,背心,长裤,多褶围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绣日月、下缀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戴圆的纱头帕或蓝头巾;宁蒗等地为短衫、百褶长裙,束腰带,蓝、黑布包头。男子穿大襟长衫,围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土家族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头大衬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绣花小帽),着高靿靴(女子内着长统袜)、加套鞋。

彝族

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藏族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带女子穿背夏,是一种对襟无扣长背心,多用黑氆氇制作。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彩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服饰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何金秀

女,瑶族,瑶族服饰传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瑶族服饰在色彩的选取上,男女有区别,男的以黑白为主,辅以红蓝相间,女子则取黑、蓝为主,辅红、黄、赤等色。白裤瑶女子服饰绘、绣各占一半,历时一年至两年制成一套,工序十分繁复。何金秀经过勤学苦练,在28岁时已掌握了全套的白裤瑶服饰制作技术,因此在2008年,她被选定为国家级白裤瑶服饰文化传承人。从2008年到现在,她的徒弟已多达60多人。特色鲜明、工序繁杂的白裤瑶服饰制作技术,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因为何金秀的努力而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杨文琴

女,苗族,苗族服饰传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苗族服饰上的图案也是记录一个民族发展过程的符号,蕴藏着众多信息,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苗族这样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服饰成为其历史传承和文化传播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无字天书”,述说着这个民族发展的悲欢离合。不同地区的苗族的服装样式、常用图案不尽相同,传递出很多信息,包括居住的环境、崇拜的神灵、文化的融合和影响等。杨文琴为传承苗族百年文化衣钵,潜心研究服饰传统几十年,为苗族服饰文化传承做出突出贡献。

服饰艺术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服饰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可以改变社会的技术,服饰给为社会和人们带来不同感官上的艺术创作。服饰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艺术是生活的提炼。服饰设计师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制作中去反而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感受。服装设计艺术具有两种功能: 

审美功能:人们通过欣赏服饰作品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可以说,审美功能是艺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服饰与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的衣、食、住、行中看,衣在首位,可见服饰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从远古时代,人们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就有了它的存在。     

认知功能:服饰艺术作品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载体。尤其是具象写实的服饰设计作品中往往会记录一些现实生活的事件和场景,通过欣赏服饰设计作品,人们可以认识作品创作的年代的一些社会风貌,通过服饰作品了解和学习服装历史历程。科学是以理服人的,而服饰设计则以视觉来打动人。  

服饰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而变化。同时服饰也体现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的发展。也是每个地区、民族的代表特征。例如我们中国的代表就是旗袍。而且服饰也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蔽体、御寒,更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代表演绎。服饰存在于艺术之中,也激发每个平凡人对服装艺术的追求。社会对服饰有着巨大影响,而服饰则深刻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风气。服饰是一种艺术,一种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生活的延伸,是生活的最高境界,给人类生活添加一些趣味,一些享受。而且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响社会思想的因素而存在。服装艺术在很多时候,承担着启发,宣扬某种精神的载体的责任。因此,发展和传承服饰艺术,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养,彰显民族情怀,也有利于反映时代特色,阐明中国精神,发扬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参考资料

1. 服饰百度百科
2. 中国古代服饰百度百科
3. 中国传统服饰百度百科
4.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百度百科
5. 何金秀:国家级白裤瑶服饰文化传承人
6. 杨文琴苗族服饰传承人
7. 服装艺术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