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国学资讯

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古籍数字资源服务——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中心

编者按:2020年初,国家图书馆新版“读者门户”正式上线,该平台对古籍数字资源进行了整合和分类优化,将自建、征集的古籍资源统一整合在“中华古籍资源库”下,按照资源类别细化分类,实现了单库检索和多库检索,基本检索和高级检索,支持模糊检索,检索方式更加多样,提升了读者检索和利用效率。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数字古籍”栏目资源元数据信息,优化页面切换方式和浏览界面,读者无需进行复杂的电脑配置和下载插件直接可在线阅览影像,实现了PC端和手机端的兼容,极大提升了资源使用的便捷性。在2020年疫情期间,为更好地向广大读者提供优质数字资源服务,方便读者和研究人员开展科研、学习及教育工作,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还与中华书局古联公司合作,从4月份开始为国家图书馆及各省级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试用中华书局古联公司“中华经典古籍库”等数据库产品。在3个月试用期间,“中华经典古籍库”的总访问量高达34.16万人次,得到了试用单位和读者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摘要:古籍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利用,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基于开放共享理念,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依托国家图书馆的丰富馆藏,积极开展古籍数字资源发布共享实践,并带动全国古籍收藏单位共同公益发布资源,提高古籍数字资源服务质量。但从全国来看,古籍资源的共享还面临着总体数量不高、服务意识较弱、跨系统资源共享困难、缺乏统一的检索利用平台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开放共享;“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作者: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赵文友

2019年11月12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吉林省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广东省社科院图书馆、枣庄市图书馆、重庆市北碚图书馆、湖州市图书馆、宝鸡市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惠州慈云图书馆、泸州市图书馆、阆中市图书馆、内江师范学院图书馆、苏州市吴中区图书馆、河南省唐河县图书馆等20家单位,在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古籍数字资源共享发布活动,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7200余部(件),免费服务大众阅览和学术研究。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李勇慧以及吉林省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等发布单位代表,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少川、山东大学教授杜泽逊、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馆员罗琳、《中国金融家》杂志社执行主编艾俊川、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窦天芳、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宋姬芳、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助理李书宁、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丽娟、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刘乃英等专家学者和二十余家媒体代表出席活动[1]。

2019年11月12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20家单位联合举办古籍数字资源共享发布活动,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7200余部(件)

本次联合发布活动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第四次,也是参加单位最多的一次。通过古籍资源联合发布活动及座谈会,一是在线发布古籍资源,让社会大众和学术界更好的了解和利用古籍普查和数字化成果;二是邀请业内专家、发布单位和媒体代表就古籍数字资源建设、古籍资源服务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为下一步古籍数字资源建设和资源服务提供参考建议。此次发布活动新闻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后,很快阅读量突破6万人次,央视新闻、《光明日报》、澎湃新闻、人民网、《文汇报》、凤凰网等众多主流媒体和公众号纷纷转载,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在业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社会大众和学术界对开放古籍数字资源的关注和热切期盼,进一步坚定了继续开展古籍数字资源共享发布的信心,也对今后的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开放共享的理念

据统计,我国2000余家公藏单位收藏的汉文古籍文献就达20多万个品种,超过3000万册(件),这还不包括甲骨、简帛古籍、敦煌文献、碑帖拓本、古地图、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民国线装书等数量庞大的各类特藏文献。这些珍贵典籍浸润、见证、记载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进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成果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但长久以来,由于古籍的文物属性,其“藏”与“用”的矛盾一直较为突出,大部分收藏机构从保护古籍的角度出发,为降低原件丢失与损坏的风险,不得不将其妥善保管,研究人员尚需克服重重障碍获取所需,普通读者更是难窥其真容。

中华古籍资源库

古籍兼具文物性和文献性,具有“为人所用”的功能。文献价值是古籍区别于其他馆藏文物及不可移动文物的最大特征,而文献价值需要通过对古籍记载的信息内容的阅读和研究体现出来[2]。因此,古籍保护的目的不是将古籍束之高阁,而在于传承和利用。2007年1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正式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采取有效措施,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古籍资源,发挥古籍应有的作用[3]。2012年5月22日至23日,由原文化部主办、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全国古籍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图书馆馆长,古籍部、技术部主任,以及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研讨会,会上进一步明确提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古籍数字化原则[4]。因此,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过程中,更好的落实“开放共享”理念,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古籍服务,就成为古籍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

而要实现古籍资源的开放共享,真正满足社会大众和学者研究、利用需求,通过互联网开放共享资源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古籍数字资源借助互联网等媒介发布共享,使读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足不出户在网络终端上浏览古籍,是古籍服务的一种新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古籍传播,古籍原件可以得到长期保存和更妥善的保护,避免直接接触对古籍造成的损坏,有效解决古籍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实现了古籍资源服务的均等性,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级别的研究人员在获取古籍资源方面的实现了真正平等,为中外学者方便地研究古籍提供便利,对研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开放共享的实践成果

近年来,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以开放共享理念为指引,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古籍数字化和资源开放共享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依托国家图书馆丰富馆藏,建设和发布共享古籍数字资源

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其所藏古籍文献超过290多万册/件,是国内古籍收藏量最大的单位。发布馆藏古籍数字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古籍影像阅览的需求。为此,国家图书馆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加强古籍数字化工作,陆续建成各类特藏资源库,包括“甲骨世界”“碑帖菁华”“敦煌遗珍”“西夏碎金”“数字方志”“宋人文集”“中华寻根网”等,古籍文献数量达5万余部/件。

“碑帖菁华”数据库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集中力量开展了馆藏善本缩微胶片、普通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数字化项目,特别是采用“模转数”方式开展的馆藏善本缩微胶片数字化,成本低,速度快,在短短几年内就将国家图书馆藏善本缩微胶片基本转换完成。同时,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还积极与国内外古籍收藏机构开展合作,通过采购、受赠等方式,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古籍善本、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以及天津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所藏古籍等一大批数字资源得以在国家图书馆平台发布[5]。

2016年9月28日,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阶段成果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正式上线开展服务,古籍影像和数据资源实现了开放共享,读者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在线使用古籍资源。“中华古籍资源库”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成果,采用边建设边服务的方式,目前在线发布的古籍影像资源总量已超过3.3万部(件),其中,国家图书馆超过三分之二的古籍善本实现了在线阅览,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对古籍影像阅览的需求。

表1 国家图书馆古籍资源发布情况表(数据截至2019年底)

数据库名称发布资源情况
中华古籍资源库[1]古籍全文影像超过3.3万部。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20398部、普通古籍160部、《赵城金藏》1281种,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5317号[2]、天津图书馆藏普通古籍5834部、云南省图书馆藏珍贵古籍139部、芷兰斋藏稿抄校本古籍8部、日本永青文库捐赠汉籍17部。
甲骨世界甲骨实物数据2964条,影像5932幅;甲骨拓片元数据2975条,影像3177幅
碑帖菁华石刻拓片影像2.5万余种3.1万幅
敦煌遗珍敦煌写卷全文影像总量约53万拍,其中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卷影像18万拍
西夏碎金馆藏西夏古籍原件影像124种
数字方志地方志全文影像6529种
宋人文集古籍全文影像275种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全文影像数据库古籍全文影像3753部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特藏资源古籍全文影像1139部
中华寻根网[3]家谱古籍影像2389种
年画撷英年画影像302组
前尘旧影新旧照片3074组
中华医药典籍资源库
 (测试版)
中医古籍影像221种
中华古籍善本国际联合书目系统著录30余家海内外图书馆所藏古籍善本,数据达2万多条,并配有1.4万余幅书影
徽州善本家谱收录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中徽州家谱243种286部

从上表可以看出,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发布的古籍数字资源不仅种类丰富,数量较大,而且这些古籍资源皆为馆藏原本影像资源,来源可靠,著录标引信息完整,图像质量较高,可充分满足社会公众和研究人员的需求。同时,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将所藏8部稿抄校本古籍数字影像无偿赠送国家图书馆进行发布,更是开创了民间收藏古籍以数字资源形式服务社会公众的新模式。

(二)促进全国联动,共享发布资源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古籍文献资源开放共享的示范作用,迅速得到了全国各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积极响应,各馆纷纷推进所藏古籍资源的开放共享工作。为此,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2017年2月28日、2017年5月25日、2018年9月28日、2019年11月12日,先后联合36家古籍收藏单位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超过2万部(见表2)。

表2 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单位情况表(数据截至2019年底)

序号单位名称发布数量(部[件])发布内容
1上海图书馆9037馆藏家谱、特色古籍资源
2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3204《广州大典》数据库
3山东省图书馆3100馆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
4天津图书馆1500馆藏明清刻本
5宁波天一阁博物馆955馆藏善本古籍、家谱及部分目录学资源
6苏州图书馆916馆藏地方文献与珍贵古籍
7云南省图书馆480馆藏地方特色文献和珍贵古籍
8浙江大学图书馆300历代墓志全文影像
9佛山市图书馆233馆藏方志、家谱等特色古籍
10重庆北碚图书馆202馆藏地方志
11复旦大学图书馆200馆藏稿钞本
12湖北省图书馆199馆藏地方志古籍、家谱
13泰州市图书馆149馆藏特色古籍
14首都图书馆148馆藏国家珍贵古籍
15中山大学图书馆132馆藏明清妇女著作、域外汉籍珍本
16南京图书馆120馆藏稀见方志、清人文集
17枣庄市图书馆116馆藏特色古籍
18吉林省图书馆101馆藏珍稀方志资源和珍贵典籍
19辽宁省图书馆101馆藏闵凌刻特色古籍
20泸州市图书馆70馆藏特色地方志古籍
21浙江图书馆64馆藏珍贵古籍资源
22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图书馆61馆藏珍贵中医古籍
23黑龙江省图书馆60馆藏特色古籍和地方文献
24洛阳市图书馆60馆藏珍贵古籍
25宝鸡市图书馆37馆藏珍贵和特色古籍
26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33馆藏特色古籍资源
27苏州市吴江区图书馆24馆藏县志及乡镇志
28苏州市吴中区图书馆23馆藏珍贵古籍和地方文献资料
29山西省图书馆23馆藏明刻本和山西名人稿本
30镇江市图书馆20馆藏特色古籍
31四川省图书馆16馆藏特色古籍资源和中医古籍
32内江师范学院图书馆15馆藏特色古籍及民国线装书
33惠州慈云图书馆4馆藏特色古籍
34阆中市图书馆4馆藏特色古籍
35湖州市图书馆3馆藏珍贵古籍
36河南省唐河县图书馆1馆藏珍贵古籍
合计21711

从表中可以看出,参加联合发布活动的单位覆盖面比较广,不仅有省级、市和区县级公共图书馆,而且有博物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发布的古籍资源皆为各馆所藏特色古籍资源,不仅有宋元善本、明清古籍,还有大量地方志、家谱、佛教文献、碑帖拓本等,特别是发布的地方特色古籍资源,更能贴近当地社会文化生活需求。举办联合共享发布活动,其意义不仅在于面向社会发布了一批古籍数字资源,更重要的是古籍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日渐成为业内共识,形成了全国联动、资源共享的新局面。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如果仅就目前全国古籍数字资源发布共享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总体上古籍数字资源发布共享数量还不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古籍收藏机构发布的古籍数字资源约为10万部(件),对于庞大的古籍总藏量而言,资源发布比例还比较低。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古籍数量庞大,且分散各地,古籍数字资源建设尚无统一的、全局性的规划和统筹安排,各系统、各古籍收藏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导致古籍数字化工作在覆盖范围和推进深度上存在发展困境,古籍数字化工作推进较慢,资源建设总量增加有限;另一方面,面对数量庞大的古籍文献,我国在古籍保护、整理出版和数字化方面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中央本级每年投入古籍方面的经费,与文物保护、非遗保护相比尚存在巨大差距,这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严重制约了古籍数字化的大规模开展。

(二)古籍资源服务理念尚需提升。调查发现,古籍资源的建设与发布周期并不同步,部分古籍收藏机构对通过互联网方式开展古籍服务的态度较为保守,或存而不发,或仅采用局域网服务或到馆阅览数字资源等方式,与传统服务形式相比仅改进了阅读载体,未能充分发挥数字资源远程服务优势,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较为有限。同时,现已公布的在线古籍资源库,在浏览使用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限制,如需下载各类插件、注册读者账号等,使古籍资源访问的便捷性大为降低,读者体验满意度不高。

(三)除公共图书馆系统外,文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古籍收藏机构对古籍数字资源的开放性有待提高。由于历史、政策、观念和定位的原因,这些收藏机构一般仅面向特定的服务群体,为社会公众提供古籍服务的意愿和水平还比较低。因此,亟待完善国家相关法规政策,促进相关机构进一步开放古籍资源,不断提高古籍资源的社会服务水平。

(四)古籍数字资源分散,缺乏统一检索路径。与之前的到馆阅览相比,古籍数字资源通过互联网免费发布共享,服务方式和服务意识都有了明显提升,古籍收藏机构在各自平台发布古籍资源,不仅有助于提高资源服务体量,引导更多读者访问使用,而且也成为收藏机构展示深厚积累和丰富馆藏的重要方式。但随着更多机构发布古籍资源,读者检索利用与资源过度分散之间的矛盾已日益突出。因此,建设统一的检索平台,推动各方资源的整合利用,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亟须要规划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总之,互联网发布古籍数字资源是未来古籍服务的重要方式,作为古籍收藏机构,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古籍资源服务,既是责任也是义务。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不断加大古籍数字资源建设和发布力度,积极探索共建共享途径,真正实现古籍资源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全面盘活我国古籍文献资源,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力,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条件。

注释:

[1]读者登录国家图书馆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栏目或“中国古籍保护网”(http://www.nlc.cn/pcab/),注册账号或读者卡号登录,就可以进行检索和全文阅览。

[2]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检索方法:读者可查阅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或施萍婷《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在“题名”或“善本书号”栏目输入法藏敦煌索书号的数字部分,即可查找对应文献。

[3]中华寻根网是国家图书馆与澳门基金会开展的文化合作项目,是以提供姓氏源流和家谱资源服务为核心、方便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活动的网络平台。“中华寻根网”记录各姓家族世系、历史,反应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迁移、奋斗的历程,目前提供500多个姓氏源流、2000多部家谱和6000种其他文献的阅览,以及自建家谱,交流联谊的互动服务。读者可使用国家图书馆读者卡或通过手机号码快速注册账号后登录使用。发布网址:http://ouroots.nlc.cn。

参考文献:

[1] 7.2万部古籍,网上免费阅览:国家图书馆等全国二十家单位联合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EB/OL].[2019-11].http://www.nlc.cn/pcab/zx/xw/201911/t20191113_184140.htm

[2]古籍用与藏矛盾突出,亟需立法保护.[2016-06].[EB/OL].

https://www.sohu.com/a/85570763_260616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

[EB/OL].[2007-01].http://www.gov.cn/zwgk/2007-01/29/content_511825.htm

[4] 全国古籍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EB/OL].[2012-05].

http://www.cdlc.cn/n/news.aspx?nid=125

[5] 赵文友,林世田.“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以“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为中心的古籍数字化工作[J].新世纪图书馆.2018(03):12-15.

原载《古籍保护研究》第六辑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