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明清朴学

清代朴学

清代朴学,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的一种以考据为主要治学内容的学术思潮,这种学术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轻义理,因此被称之为“朴学”。由于朴学采用的是汉儒训诂考订的方法治学,所以又有“汉学”或“考据学”之称。

兴起和演变

(一)朴学的兴起

1、朴学的形成建立在对理学的批判和总结基础之上。

2、朴学的兴起,也与清朝前期统治者实行的思想钳制有关。

(二)朴学的演变

1、清代朴学荫发于清初,一般认为顾炎武是朴学的先驱。

2、朴学的真正的奠基人是阎若璩和胡渭。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和胡渭《易图明辨》。

3、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因惠栋是江苏元和(即吴县)人,其门徒和追随者大多为苏南人,因此被称为吴派。

(2)皖派以戴震为首,因戴震是安徽休宁人,其门徒或为安徽人,或师承其学说,因此被称为皖派。

(3)扬州学派是乾嘉之际吴、皖两派之后出现的朴学派别,因其主要成员都系扬州籍人而得名。扬州学派对“皖派”和“吴派”的特点都有所发展。主张会通,反对墨守,对诸子学等领域有开拓性研究。其代表人物有王念孙、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凌曙。

主要流派及主要研究内容

(一)吴派的朴学研究

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表现在史籍整理、文献考定方面。吴派治学,一尊汉经,这是它的学术宗旨。由于对汉儒的尊信和固守,使吴派研究经史的方法主要是从古文字入手,重视声韵训诂,以求其意义。概括起来,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易》学研究

《易》学研究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吴派开创者惠栋一生致力于对汉代《易》学的研究,著有《周易述》《易汉学》《易例》等。

2、《尚书》学研究

《尚书》学研究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第二个特征。吴派学者的《尚书》研究,始于惠栋的《古文尚书考》,它是继清初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后,再度考订东晋晚出之二十五篇为伪,而以郑玄所传之二十四篇为孔壁真古文。

3、考史研究

治学兼及考史,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第三个特征。吴派中以考史著称的是王鸣盛和钱大听,《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考异》是他们的代表作,这两部书都位列清代三大考史名作之列。吴派的学风是博而尊闻,述而不作。他们在史籍整理、文献考定方面卓有成就,而在思想界影响甚微。

(二)皖派的朴学研究

皖派不像吴派那样偏执,他们尊汉而不迷信,学贵自得之见,比较注重思想性。因此他们学术研究不限于整理考订,在思想界也有一定影响。

1、音韵研究

朴学各派者强调语言文字的训诂考订,但皖派与吴派的明显区别是,皖派对语言文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韵方面。因此对音韵的研究成为皖派朴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戴震撰有《声类表》《声韵考》等。

2、广泛的校勘考证

对名物、制度、古文献的校勘、考证是朴学各派研究的基本内容,但皖派与吴派相比,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而且形式也更为多样。

3、治学中阐发思想

皖派学者的朴学研究,虽与吴派学者一样重视经籍的注释工作,但在注释经籍的外衣下多阐发个人的思想。戴震强调读经,强调语言文字的考证训诂,强调领会经文的本义,把握古代圣贤的心志。他所撰《原善》《绪言》《孟子私淑录》《孟子字义疏证》等都是援引经典,全面阐发他的哲学、伦理、政治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扬州学派的朴学研究

扬州学派的朴学研究特点在于继承吴、皖两派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由专精进而发展为会通,并克服了吴、皖两派的固守和偏颇,达到创新和兼容。

1、继承和发展吴、皖两派的纯朴学研究

由于扬州学派在学术思想上主要渊源于皖派的戴震,所以他们的经学研究也遵循首从古文字入手,侧重音声训诂,以求经书意义的原则。如阮元《经籍纂诂》《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以及他组织汇刻的《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在一定程度上总汇了乾嘉朴学在训诂、校勘、解经等方面的成果,带有总结乾嘉学术的意义。

2、反对墨守,主张会通

扬州学派深感吴、皖两派朴学家们自身的的褊狭墨守和固执门户之见,他们主张在字词考证的基础上,贯通全经,寻其大义,同时参核百家之说,互相印证,这就不仅在文字名物等局部和细节方面,而且要在总体上把握古人之精神实质和宗旨要领。

3、重视对传统数学研究

乾嘉时期,扬州学派中会通中西数学者人材辈出。焦循、焦廷琥父子和阮元、李锐、黄承吉都精于中西数学。扬州学者的数学研究领域包括算术、儿何、三角、数学史、微机分等方面。

主要特点

(1)凡建立一个主张,必须依靠证据。

(2)选择证据,以时代为标准,时代越古的证影,就越认为可高。

(3)孤单的证据不能建立确定的结论,其无反证者暂时保存之,得有续证则渐又信仰之,遇有力之反证则抛弃之。

(4)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都认为不道德。

(5)最喜欢集合许多同类的事项,做比较的研究,而探寻其一般的规律。

(6)采用旧的学说,必须明品地引用,反对暗中偷用。

(7)彼此见解不同,尽量发展论争,弟子也可以驳难本师,被批评者并不生气。

(8)论争以本问题为范围,采客观的理智的态度,对于对方意见亦同样尊重,反对谩骂讥讽及牵涉题外。

(9)喜欢专门研究一个问题,做深入的探讨。

(10)文体主张朴实简洁,反对啰啰唆唆。

代表人物

孙星衍

孙星衍(1753年9月28日-1818年2月16日),是清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字渊如,号伯渊,别署芳茂山人、微隐。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后迁居金陵。少年时与杨芳灿、洪亮吉、黄景仁以文学见长,袁枚称他为“天下奇才”。孙星衍任翰林院编修,充三通馆校理,善于钻研经史文学音训之学,旁及诸子百家。精于金石碑版,工篆隶书,尤精校勘,辑刊《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堪称善本。他勤于著述,积30多年之功,集古今各经学家成就,刊成《尚书古今文注疏》,标志清代古文经学达到高峰,孙星衍因此成为乾嘉学派(古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他还著有《寰宇访碑录》《周易集解》《考注春秋别典》《尔雅广雅训诂韵编》《晏子春秋音义》《金石萃编》《史记天官书考证》《建立伏博士始末》《明堂考》《续古文苑》《平津馆文稿》《芳茂山人诗录》《仓颉篇》《神农本草经》等。

江永

江永(1681年8月30日-1762年4月9日),字慎修,又字慎斋,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语言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徽派学术的开创者。他在数学、天文学上受梅文鼎影响很大。生员出身,晚年入贡。博通古今,尤长于考据之学,深究《三礼》,撰《周礼疑义举要》颇有创见。于音韵、乐律、天文、地理均有研究,著作有《明史历志拟稿》《历学疑问》《古今历法通考》《勿庵历算书目》等,《四库全书》收其所著书至十余部。戴震、程瑶田、金榜等皆其弟子。

惠栋

惠栋(1697年11月18日-1758年6月27日),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红豆先生,江南元和(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清代学者、藏书家、校勘学家和经学家。吴派汉学的代表人,学者惠士奇之子。家学不断,三世传经。惠栋对家中大量藏书,经史、诸子百家、杂说以及释、道诸类,无不阅读。其学识渊博,通训诂,工诗词,学识以详博见长。其学承顾炎武,一生治经以汉儒为宗,以昌明汉学为己任。治经尤精于汉代《易》学。所著《易汉学》《易例》《周易述》等,驳诘宋人《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说,为清代吴派经学奠基,深得乾嘉学者推重。但固守汉儒《易》说,不复甄别,以致当时及后世有“株守汉学”“嗜博泥古”之讥。又撰《古文尚书考》,继清初阎若璩之后,辩证《古文尚书》为晋人伪作。著述宏富,还著有:《九经古义》《明堂大道录》《后汉书补正》《周易本义辨证》《山海经训纂》《松崖笔记》《松崖文钞》等。

历史影响

(一)朴学对古典文献的整理与考据,对中华学术文化的传承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1、文字音韵学成绩很大,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江永的《古韵标准》、戴震的《声类表》《声韵考》等。

2、史学考证的成就突出,主要包括对古籍的校注和辨伪、对失传古书的辑佚、对旧史的改写和补充、对旧史文字内容的考证,以及疑考古史。

3、朴学学者在古书的目录学、版本学等方面也做出了可观的成就。

(二)朴学的治学方法对后世学术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1、朴学考据方法的特点,梁启超曾概括为十个方面:第一,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第二,选择证据,以古为尚,以汉、唐证据难宋、明,不以宋、明证据难汉、唐。据汉、魏可以难唐,据汉可以难魏、晋,据先秦、西汉可以难东汉。以经证经,可以难一切传记。第三,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第四,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得。第五,最喜罗列事项之同类者,为比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则。第六,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第七,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以为忤。第八,辩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虽不肯枉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意见,有盛气凌人,或支离牵涉或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第九,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第十,文体贵朴实简洁,最忌“言有枝叶”。

2、朴学方法的意义,梁启超指出:“一、读诸大师之传记及著述,见其‘为学问而学问’。治一业终身以之,铢积寸累,先难后获,无形中受一种人格的观感,使吾辈奋兴向学。二、用此种研究法以治学,能使吾辈心细,读书得间;能使吾辈忠实,不欺饰;能使吾辈独立,不雷同,能使吾辈虚受,不敢执—自是。”

3、朴学方法之不足,主要表现为:其一,脱离现实,埋头于故纸堆中,为考据而考据;其二,将考据与学术划等号,出现思想界的空洞沉寂而学术研究方面成绩斐然的畸形现象;其三,厚古薄今,信而好古,唯古是信,唯古是从;其四,支离繁琐,解释一字,洋洋万言,只能对个别问题进行阐释、说明,而对重大事变难以全面、准确的进行认识和判断,“只见树本,不见森林”。

名人评价

胡适:“道地的科学精神,也正是道地的科学方法,主张疑而后信,作为思想学问的方法,以怀疑的态度研究一切,要求实事求是,不作调人,怀疑的态度,便是不肯糊涂信仰,凡事须要经我自己的心意诠订一遍……经过一番诠订批评,信仰方才是真正可靠的信仰……科学只要求一切信仰须要禁得起理智评判”。

参考文献

杨国荣:《评胡适对清代朴学方法的改造》,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3期。

徐文言:《应该给清代“朴学”以正当的评价》,新疆大学学报,1991年。

康宇:《论清代朴学对儒家经典解释方法的重构》,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第2期。

参考资料

1. 清代朴学 2. 清代哲学为何叫朴学 3. 孙星衍百度百科 4. 他是清代朴学大师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渊博精洽著称 5. 江永百度百科 6. 惠栋百度百科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