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雅漾村,从寂寂无名到活力迸发,转折点藏在一群“00后”的行动里。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号召下,在“第八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的指引下,宁波大学雅漾山语小分队出手,为村子装上现代旅游的引擎,更播下了乡村振兴的火种。
“雅漾山语”团队在学院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踏上了实践的征程。他们深知,要让雅漾村焕发新生,必须深入挖掘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并结合现代旅游消费趋势,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为此,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团队成员们多次前往雅漾村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对交通便捷性、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进行分析与梳理。
第一次调研,是一场 “纸上得来” 与 “实地躬行” 的对话。团队成员先于网络世界搜索信息,从零散的资料里拼凑雅漾村的轮廓:山水环绕的地理环境、散落各处的人文景致、悄然生长的生态本底…… 带着这些 “预设” 奔赴村庄,却发现现实存在奇妙错位。踏上村口青石板,看到云雾山峦、错落却未串联的景点、闲置却蕴含潜力的农舍,“旅游资源丰富但整合零散”的特点凸显。


这一趟,团队不仅摸清资源现状,更与土地建立初联结。网络资料是冰冷数据,实地走访的感官体验,让雅漾村从文本概念变为可触摸的发展命题,此行也让团队锚定“整合资源”核心思路,青春思考就此扎根乡土。
第二次调研,团队带着“问题意识”再出发,老师的跟组指导,让调研从“零散探索”转向“系统研究”。成员们带着问卷、揣着好奇,穿梭于雅漾村的巷道与田野,对山水资源、人文遗址进行实践研究。
与村支书的访谈,让我们了解了村庄的兴衰、村民的期盼困惑;获取的区位图、建设用地图,如同村庄的“成长档案”。这趟行程不仅收获了数据和图纸,更触摸到村庄的历史温度与发展脉搏,明白乡村旅游策划,不能只看山水,更要读懂土地历史和村民心愿,深化了我们对乡村的认知。

第三次调研是前两次的“深耕细作”。团队深入雅漾村各个角落,补拍遗漏资源,使村庄的“旅游画像”更立体。
回到学校,基于完备资料,成员们对资源进行“拼图式”规划,定位农耕体验区、亲水项目溪流、文化驿站古宅等。随着“农文旅一体”思路成型,团队明确不仅要串联景点,更要实现三者在雅漾村共生共荣,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第四次调研源于策划桌上的激烈争论——线路、业态、运营模式,成员们意见不一。但团队将分歧转化为“实践考题”,再次深入村庄,实地验证。
当成员们重走路线,亲身体验游客视角,分歧自然消解。这趟行程不仅收获了方案共识,更深刻理解策划“落地为王”——完美设计不如实地验证,激烈争论不如一步实践,团队在土地上找到了解决方案。
四次调研后,雅漾村从团队的陌生调研地变为熟悉实践场,团队也从外来客变为村庄同路人。他们以调研为笔书写乡村旅游新可能,以青春为种播撒振兴希望,助力这片土地探索自己的“振兴答案”。
学校:宁波大学
项目名称:雅漾山语 青研志
团队名称:宁波大学雅漾山语小分队
指导老师:鄢方卫
团队负责人:高天歌
团队成员:李欣怡、葛芮绮、吴怡洁、李雅妮、钟怡、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