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初霁,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清水墙与乌漆大门在阳光下更显庄重。2025年8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乡韵寻根,教兴中华”社会实践队怀着敬畏之心,踏入了这座铭刻着伟大开端的石库门建筑。在这方孕育了开天辟地伟业的初心之地,实践队员开启了一场涤荡灵魂的寻根溯源之旅。
中共一大会址内部由“一大”会议室、中共创建史陈列室和革命史专题临时陈列室三部分组成。“一大”会议室位于底楼,房间不大,仅有18平方米,陈设简单朴素,桌椅摆放整齐,按当年原样陈列。队员们走进会议室,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看到了代表们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共商国是的场景,感受到他们为信仰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
纪念馆内,612件珍贵文物与文献无声地诉说着惊雷乍响的历史。当实践队员驻足于编号No.9的《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前,书页泛黄的边角仿佛仍带着先驱们掌心的温度。展柜中泛黄的早期刊物、复原的会议室场景,将历史长河中那个风云激荡的七月拉近至眼前。实践队员在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前凝神沉思,细细触摸着历史粗粝而坚实的脉络。实践队员由衷感慨,这并非冰冷的历史回望,而是对理想信仰热度的真切感知——它穿越百年风雨,至今仍炙热滚烫。

图为13位中共一大代表群体铜像
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到《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的振聋发聩,再到早期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批判性扬弃的思考轨迹,实践队员敏锐捕捉着历史激流中传统文化与革命理想之间千丝万缕的深刻联系。实践队员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如深埋的根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参天巨树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这份寻根,寻的正是红色基因中奔涌不息的文化血脉。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浏览五四运动相关史料
在初心萌发的圣地,教育者的使命担当在实践队员心中愈发清晰而沉重。纪念馆详实展现的党的早期组织在工人夜校、平民教育中的筚路蓝缕,让实践队员深刻领悟:教育是民族觉醒的号角,是播撒火种的关键。作为未来的教育者,实践队员深切体认到,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培根铸魂。当《共产党宣言》中那句“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的论述映入眼帘,实践队员更感责任在肩——今日三尺讲台所系,正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千秋伟业,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所在。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学习《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走出纪念馆,夏日的阳光炽热明亮,映照在实践队员年轻而坚定的面庞上。中共一大会址的寻根之行,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红色洗礼。在这里,文学院学子们不仅重温了开天辟地的建党伟业,更深刻理解了文化血脉对信仰的滋养,明晰了教育工作者在传承红色基因、铸就民族未来中不可替代的崇高使命。
当实践队员最后回望那承载千钧的石库门建筑,门楣之上,历史与未来在此刻交汇。带着初心之地汲取的磅礴力量,实践队员将把“乡韵寻根”的文化自觉与“教兴中华”的时代使命熔铸于未来的育人之路——让信仰之火在青年心中燃烧不熄,为民族复兴伟业锻造更多擎火者与筑梦人。(通讯员 田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