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培训

陶艺培训--点击了解详情
您的位置 首页 国学资讯

寻根乡韵传文脉,兴教乡土育新苗

七月流火,暑气蒸腾,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乡韵寻根,教兴中华”实践队的身影穿梭在豫西古村落的青石板路上。百年老槐树枝繁叶茂,树下的石碾盘旁,非遗传承人老杨正拨动皮影,高亢的唱腔混着蝉鸣漫过灰瓦土墙。队员们举着摄像机,镜头里跳动的光影与老人眼角的皱纹重叠,将那些关于山神庙、古驿道的民间故事一一存档——这些曾在冬夜炕头流转的传说,正随着讲述者的老去渐渐褪色。

村小的课堂里,变革悄然发生。美术课上,剪纸的红纸屑落满课桌,孩子们跟着队员学剪“抓髻娃娃”,剪刀下的图案渐渐有了当地剪纸特有的“锯齿纹”;泥塑课上,黄胶泥在小手里捏出窑洞、石磨,捏出奶奶说过的“山神爷”模样。

调研中队员们发现,不少孩子能流利背出“离离原上草”,却叫不全田埂上狗尾草、马齿苋的名字;知道“小桥流水人家”,却说不清村口那座清代石拱桥的榫卯结构。于是他们联合退休老教师李老师,翻遍县志、走访老者,编印出薄薄的乡土教材:扉页是孩子们手绘的村落地图,内页记着古井的水位变化、老槐树的年轮故事,还有用方言标注的农具名称。带着教材上田野,孩子们用脚步丈量古桥拱高,在古井边记录“饮马槽”的传说,课本里的“乡愁”终于有了具体的模样。

离村那天清晨,队员们的车旁堆着孩子们送的礼物:晒干的野菊花、泥塑小像,还有一张泛黄的宣纸。纸上是歪歪扭扭的毛笔字“此心安处是吾乡”,墨痕未干,却像一颗种子落进泥土。车窗外,老槐树的影子被晨光拉得很长,那些被重新唤醒的故事、被悄悄种下的文化认同,正随着风,在孩子们心里长出新的枝芽——这或许就是教育扎根大地的力量,让乡土的文脉,在代代相传中永远鲜活。(通讯员 王子文)

图片为实践队员向学生们讲授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

图片为实践队员正在帮助村民准备晚餐食材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