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培训

陶艺培训--点击了解详情
您的位置 首页 国学资讯

寻琉璃古韵,承千年匠心

琉璃,这项流淌着火焰艺术的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非遗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淄博作为中国琉璃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琉璃制作技艺始于西周,兴于唐宋,盛于明清,2008年“博山琉璃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2025年7月28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乡韵寻根,教兴中华”实践队在淄博市进行实地观察淄博琉璃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紧密相连,并线上采访博山德丰祥琉璃坊,深入了解淄博琉璃的传承现状。

淄博琉璃的核心技艺体现为“火控”与“手工”的高度融合。在博山琉璃工厂的实地观察中,匠人需在1000℃以上的熔炉中蘸取琉璃料,通过吹、拉、捏、塑等手法,使滚烫的琉璃液在瞬间定型。这种技艺的传承依赖“口传心授”与长期实践,从学徒到独立创作,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积累,体现了传统工艺“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在博山琉璃工厂进行实地考察

淄博琉璃的发展始终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西周时期的琉璃珠多用于祭祀与装饰,承载着先民的宗教信仰;明清时期,琉璃制品进入宫廷与民间,既作为皇室贡品体现等级制度,又以鼻烟壶、摆件等形式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文人雅士审美情趣的寄托。如今,淄博琉璃不仅是工艺技术的结晶,更成为地域文化的符号。其“化凡为奇”的制作过程(将砂石熔炼成晶莹器物),隐喻着“磨砺成金”的人生哲学,为当代人提供了精神共鸣的载体。

在博物馆驻足于淄博琉璃展区前,目光掠过那些流转着千年光影的器物,心仿佛也被那抹晶莹剔透的光泽轻轻包裹。隔着展柜的玻璃,指尖似乎能触摸到火焰淬炼后的温度,耳畔仿佛回荡着匠人吹制时的呼吸与铁管转动的轻响。

图为实践队员在中国陶瓷琉璃博物馆观赏琉璃展品

作为国家级非遗,淄博琉璃的活化不仅关乎一项技艺的存亡,更关乎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传下去”。这需要政府、匠人、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让琉璃的光芒穿越千年,照亮更多人的生活。(通讯员 聂玉苹)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