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资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分类及收录代表:

传统音乐通常可分为三大类:

1、器乐音乐

中国的器乐音乐可以划分成两个类别:独奏和合奏。独奏音乐中再次划分成弓弦、弹拨、吹管、打击等类别。合奏类音乐进一步划分成弦索乐、丝竹乐、吹管乐、鼓吹乐和吹打乐。

按照乐器分类可以划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和拉弦乐器。

(1)吹奏乐器由带孔的管子组成,中国乐器中的吹奏乐器一般是竹制的,吹奏乐器的种类有箫、笛、唢呐、管子、笙、排笙、埙、葫芦丝等。

如沁阳唢呐。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绪。沁阳唢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逐步增添了闷子、手搦(大咪)、卡腔(小咪)、管子、口哨等附属乐器,大大丰富了唢呐的表现能力及演奏内容。沁阳唢呐分高、中、低音三类,吹奏技艺十分丰富,在本地区凡遇到婚丧嫁娶、寺庙开光、开业庆典、生日祝寿等活动都要请唢呐班吹奏,以增添热闹的气氛。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河南省沁阳市,相关传承人为李金海、贺德义。

(2)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

如老河口丝弦。

老河口丝弦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音乐形式,流行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流域的老河口地区。老河口丝弦主要采用三种形式演奏,一是合奏,以三弦、古筝、琵琶、月琴等弹拨乐器为主;二是独奏,主奏乐器为三弦、古筝、琵琶;三是丝弦弹唱,主要演奏古曲牌。老河口丝弦乐曲属古典曲牌,讲究对称性和规则性,每曲都有标题,音乐中以大量的正音“1”代替偏音“7”,不少地方更以加花级进替代四度跳进,突出了“5”、“1”、“2”三个音阶在乐曲中的主干作用,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老河口丝弦弹唱有一百多个曲种,以丝弦演奏的曲牌达五十多首。现时在老河口地区流传的曲目有《苏武思乡》、《陈杏元和番》、《打雁》等。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湖北省老河口市,相关传承人为余家冰

(3)打击乐器打击乐器品种多,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1、响铜,如:大锣、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等。

如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乐器配制齐全,其中的两大主奏乐器分别是由十三面锣组成的排锣和由五面鼓组成的排鼓,其演奏风格独特,音量对比鲜明,音响色彩丰富。

舟山锣鼓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舟山锣鼓》、《八仙序》、《渔家乐》、《沙调》、《潮音》等,均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还有许多曲目被灌制成唱片。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浙江省舟山市,相关传承人为高如丰。

(4)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

如蒙古族四胡音乐。

通辽市蒙古族四胡,蒙古语称“侯勒”、“胡兀尔”、“胡尔”,康熙朝编纂的《律吕正义后编》中称之为“提琴”。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浑厚、圆润,擅长演奏抒情性乐曲,并主要为科尔沁民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和好来宝伴奏。它们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蒙古族四胡代表性曲目有《赶路》、《八音》、《阿斯尔》(以上为大四胡)、《莫德列马》、《弯弯曲曲的葡萄藤》、《荷英花》(以上为小四胡)等。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2、戏曲音乐

中国有三百多种地方戏曲剧种。这些剧种根据音乐的不同可划分成四个类别:皮黄腔、梆子腔、昆腔、高腔。京剧属于皮黄腔。

(1)皮黄腔是传统戏曲四大声腔系统之一,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剧种均属于此系。如徽剧、汉剧、京剧、粤剧和湘剧、赣剧、桂剧中的南北路及川剧胡琴腔,滇剧的襄阳腔、胡琴腔等,全国不下20多个剧种。

(2)梆子腔,汉族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陕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剧)是现存最早的梆子腔剧种,它们对梆子腔基本音乐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陕西的秦腔、山西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北梆子、河南的豫剧(河南梆子)、山东的山东梆子(曹州梆子)、山东的莱芜梆子等,均属梆子腔。

(3)昆腔,也叫作昆曲、昆山腔,为戏曲声腔之一,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

元代在江苏昆山产生。明代至清中叶以前非常流行,对于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影响。昆曲剧目共计保留了来源于南戏、传奇作品和少量元杂剧的400多出折子戏。现存辑录折子戏的曲谱有《纳书楹曲谱》《遏云阁曲谱》《六也曲谱》《昆曲大全》《集成曲谱》《粟庐曲谱》等。演出较多的有100多出,如《浣纱记—寄子》《宝剑记—夜奔》《鸣凤记—吃茶、写本》等。

(4)高腔,原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它是明代弋阳腔与后来的青阳腔流变派生形成的诸声腔剧种。高腔曲牌很多,不同剧目有规定的“套式”。初用长短句词格。剧目丰富,如《槐荫记》、《合珠记》、《白兔记》等。2006年5月20日,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剧种有西安高腔、松阳高腔、岳西高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等。

此部分详见传统戏剧词条。

3、民歌

民歌是各类民间音乐的基础。在中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歌。一般来说,中国民歌可以划分成三大类别:山歌、小调、劳动歌曲。

(1)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

如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生活气息浓郁,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轮唱等形式和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黄鳅咬尾、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种类。

就大的表演形式来分,兴国山歌大体有以下几种:山野田间唱和,因情因景因人而异,内容涵盖男欢女爱、生产、生活、时政等方方面面;跳觋,分南河山歌和东河山歌,南河山歌又分情歌和插科打诨的搞笑歌,由觋公、觋婆装扮演唱,东河山歌即祝赞山歌;民俗歌,在庙会、婚丧嫁娶、祝寿、建房、小孩满月等场合演唱,演唱者多为职业歌师;叙事山歌多为群众场合中一问一答、一正一反的对唱山歌,有较强的故事性,常常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现常被地方政府用为宣传工作的手段;赛歌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即歌手聚会打擂台,考“肚才”,比机敏,高潮迭起,决定胜负后诞生擂主。

兴国山歌代表曲目有《园中芥菜起了芯》、《绣香包》、《行行都出状元郎》、《赞八仙》等。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江西省兴国县,相关传承人为王善良、徐盛久。

(2)小调,是中国汉族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汉族民间歌舞小曲。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如青海汉族民间小调。

青海汉族民间小调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传统与民俗紧密结合的民间歌曲。其主要流传地在青海东部的汉族聚居地区。因受地理和历史演变的影响,这里的汉族民间小调蕴藏丰富、色彩多样,并以其特有的高原风格在我国民间歌曲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每年春节期间,当地总会举行热烈、隆重的民间社火活动,届时,人们一边扭秧歌,玩龙灯、狮子、旱船,一边载歌载舞自娱。其中所唱的民歌,多数为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小调,代表性曲目有《放风筝》、《织手巾》、《五更鸟》、《四季歌》等。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青海省西宁市,相关传承人为刘世维。

(3)劳动歌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

如土家族打溜子。

土家族打溜子是土家人在长年狩猎、伐木、垦植等劳动中形成的,最初称为打“家业”,俗称“围鼓”、“抽溜子”。湖北省的土家族打溜子主要分布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和鹤峰县等地,鹤峰县打溜子又主要集中在走马镇铁炉乡的大部分村落,系二百多年前由外乡传入。土家族打溜子用一面鼓、一面锣、两副钹和一个勾锣组合演奏,5件乐器由5人分别操持,称为“五合班”,在当地有“鼓一、锣二、钹三声,勾锣为龙点眼睛”之说。

打溜子全靠鼓面上发出的“鼓眼”指挥演奏,调动音乐情绪,当地人因称之为“围鼓”。土家族打溜子历史悠久,曲牌丰富,艺术风格独特,与当地群众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极具艺术欣赏和学术研究价值。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不断更新,加之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乡土文化,土家族打溜子的生存环境已经与这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不相协调,打溜子传承发展的前景令人担忧,采取措施对之进行必要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湖北省鹤峰县;申报地区或单位为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传承人为简伯元;申报地区或单位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承人为杨文明、田隆信、罗仕碧。

4、舞蹈音乐

中国的民间舞蹈也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其中最流行的有秧歌、腰鼓跑旱船、花灯、采茶等。

(1)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

如薅草锣鼓(金湖秧歌)

薅草锣鼓又名“打闹歌”,俗称“打闹”,是一种流行于土家族聚居区的民间歌曲形式。土家人在薅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集体劳动,此时往往请两名歌手面对薅草众人进行表演,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随着锣鼓声边唱边舞,薅草众人则从旁和唱。其歌词多为一韵到底,内容则分为“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送神”等部分。舞时双手随脚步摆动,左手随左脚,右手随右脚,轻快活泼,柔中带刚。薅草锣鼓曲牌灵活多样,歌师能根据演唱时的时序和天色早晚变换唱词,以活跃气氛,使单调辛劳的农事劳作转为火热欢快的集体活动。

薅草锣鼓(金湖秧歌)申报地区或单位为江苏省金湖县,传承人为张中祥。

(2)采茶是一种中国民间歌舞体裁。流传于中国南方产茶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地区。亦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灯歌”、“采茶灯”、“茶篮灯”等。采茶的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唢呐和大锣、大钹等,过门或过场音乐以唢呐为主。

后世影响: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中华先民的审美意识可以追溯到未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从原始先民通过劳动摆脱了动物状态开始懂得装饰自己,便出现了最早的审美意识活动,其审美意识就已经产生了。在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中华美学思想获得了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传统美学思想。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