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撰于公元1249年,共三卷,是李东垣创导脾胃学说的代表著作。它提出了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具体论治,详述脾胃病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多种治疗方法,列方60余首,并附方义及服用法。所创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至今为临床所习用,对后世脾胃学研究影响深远。
主要内容:
《脾胃论》卷上为本书的基本部分,尤其开卷三篇“脾胃虚实传变论”“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和“脾胃胜衰论”,引用了大量经文来论述作者关于脾胃论学说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为全书奠定基础。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论治,如对劳倦所伤、发病时令、补脾升阳、安养心神、木郁达之,以及用药与针刺等,都作了详细的讨论。卷下,重申脾胃病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结合临证,提出了各种治疗方法。全书列方 60余首,并详述方义及服用法,其中李氏所创用的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代表性主要名句:
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着《内外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论·卷下·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代表性药方:
平胃散
原文: ” 如果脉象见缓,病见疲倦、嗜睡、四肢散软无力,或泄泻,这是湿邪偏胜,用平胃散。
组成:苍术、厚朴、陈橘皮、甘草
主治: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治湿困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常多泄泻,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用法:将上述药品碾碎为细末,每6g,配生姜两片、大枣两个(掰开去枣核)煎汤送服。
药理:方中重用苍术燥湿运脾为君药;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为臣药;陈皮行气化滞为佐药;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这正是中医药的运用原则之一:君、臣、佐、使)。诸药合用,共成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黄芪建中汤
原文: ” 如果脉弦、气短、自汗、四肢发热、或泄泻、或皮毛枯槁无光泽、发脱落,用黄芪建中汤。
组成:黄芪6克,桂枝9克,的18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个(掰开),饴糖30克。
主治:阴阳气血俱虚证。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盗汗。
用法:将前六味药熬好,去渣滓,然后放入饴糖融化,分为5杯,每天早晚各服用1杯。
药理:黄芪是补中益气,桂枝暖肝提升肝气,白芍滋补肝阴,甘草、生姜、大枣补中健脾。此方补虚益气,滋补脾脏阴阳,兼有疏肝之效,效果强于“小建中汤”(无黄芪) 。
四物汤
原文:“如脉虚而见血虚证, 从四物汤中取一或二味,加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内。
组成:当归、川穹、白芍、熟地黄
主治: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色无华,女人经不调,经量少或闭经,表现为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用法:每服9克,水,220毫升,煎至150升,空腹时热服。
药理:本方是治疗营血亏虚,血行不畅的常用方剂。方中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为君;熟地黄滋阴补血为臣;白芍药养血柔肝和营为佐;川芎活血行气,畅通气血为使。四味合用,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养血活血,可使营血调和。
影响与价值:
《脾胃论》由金元时代李东垣所著,在医学“新学肇兴”之际,创立脾胃学说,阐发内伤热中证,发展了内伤病的病机学说,丰富充实了辨证论治体系内容,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朱丹溪、薛己、张景岳、叶天士等人。全书列方 60余首,并详述方义及服用法,其中李氏所创用的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主要版本:
《脾胃论》现存较早版本有《济生拔萃》本、《东垣十书》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等,1949年后陆续有注释本、排印本、影印本出版。
名家评书:
李杲:“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著《脾胃论》叮咛之。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
参考链接:
1. 脾胃论百度百科 2.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3. 脾胃虚实传变论 4. 《脾胃论》之方剂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