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国学资讯

学习剪纸艺术,展现指尖风采

包头剪纸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甚至更早。在包头市九原区等地的汉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用金箔剪制的动物贴饰,这些贴饰展现了早期的“洞穿意识”和剪制技艺,堪称剪纸艺术的雏形。2025年1月23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化寻根,筑梦中华”实践队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图书馆,参加了“妙笔生花——张丽老师的窗花课”,学习包头剪纸技艺,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头剪纸)内蒙古自治区级传承人张丽老师进行了采访。此次实践活动旨在深入了解包头剪纸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剪纸课堂:技艺传承与心得分享

1月23日,实践队队员参与了包头市图书馆举办的“妙笔生花——张丽老师的窗花课”。课堂上,张丽老师分享了她对剪纸的独特见解。她认为,剪纸其实并不复杂,它更像是一门熟练工种,与炒菜做饭颇为相似。一开始,谁都不会,但随着实践的积累,便能逐渐掌握其中的技巧。张丽老师强调,剪纸并非高不可攀的艺术,无需多年经验积累才能上手。只要拿起剪刀,任何人都可以尝试。而且,剪纸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去剪,最终呈现的效果必然不同,这种独特性正是剪纸艺术的美之所在。如果一味地去模仿复制品,那么得到的也只会是毫无灵魂的复制品。

张丽老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头剪纸)内蒙古自治区级传承人,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多次获得国际剪纸艺术展金奖及内蒙古自治区“萨日娜”奖等荣誉。她不仅在剪纸技艺上造诣深厚,还致力于传承和推广这门古老艺术,培养了众多剪纸爱好者。

图为张丽老师正在授课。张硕洋 供图

了解剪纸:传统手艺的魅力

在与张丽老师的交流中,实践队员深入了解了剪纸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张老师介绍道,剪纸是一门非常传统的手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过去,老祖宗们凭借精湛的手艺,不描不画,仅用一张纸、一把剪刀,就能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那时候,没有照相机、复印机,更没有打印机,剪纸便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如今,张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唤醒大家对剪纸的热爱,激发大家动手动脑的热情,让这门古老的手艺重新焕发生机。

当实践队员问及张老师是如何与剪纸艺术结缘时,她感慨地说:“我自幼就对剪纸情有独钟。小时候,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彤彤的窗花,我也跟着长辈们学着剪。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单纯地觉得好玩、有趣。后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尤其是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我深刻意识到,剪纸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我们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传承人,我深感责任重大,有义务、有使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它、喜爱它。”

图为张丽老师与实践队员进行交流。张硕洋 供图

剪纸传承:故事与青年使命

在与张丽老师的交流中,实践队员好奇地询问她在多年传承与讲授剪纸技艺的过程中,是否发生过一些有趣的事情。张老师感慨地回忆道:“其实这样的故事太多了。记得有一次,学员们刚接触剪纸时,对工具还很陌生,有人甚至拿着像大铡刀一样的手术剪刀就来了,还问我‘老师,这样行不行?’我笑着说,‘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不过没关系,今天我们先把手法学会了,下次再换一把合适的剪刀。’就这样,从最初对剪纸一无所知,到逐渐掌握技巧,再到如今,很多学员不仅自己学会了,还在学校当起了剪纸老师。还有许多小朋友在学习过程中也提出了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但在我们的耐心指导下,他们都能很好地掌握,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当实践队员问及当代青年应该为剪纸技艺的发展做些什么时,张丽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少年强则国强。你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把这门手艺,以及其他各种传统文化都牢牢掌握住。一旦掌握了,你就是第一,你就是唯一。希望你们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图为张丽老师指导学员剪纸。张硕洋 供图

剪纸艺术:传承与展望

张老师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和鼓励,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她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投身于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不仅学习到了剪纸技艺,更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传承的意义。未来,希望更多人能够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来,让古老的剪纸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员 张硕洋)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