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健 朱熹是理学家中对文道谈论得较多的一位,有时便难免前后观点不太一致,他谈文道比其他理学家辩证些,但总体上仍没跳出重道轻文的理学文道论框架。他认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
作者:胡健 宋明理学与美学的关系近年来已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与研究。探讨宋明理学与美学的关系有两方面意义:一是扩展丰富理学研究本身;一是加深我们对中国美学史的理解。这篇札记拟就宋明理...
作者:黄保万 朱熹说:"子静来南康,熹请说书,却说得这义利分明,是说得好。如云:'今人只读书便是利,如取解后,又要得官,得官后,又要改官。自少至老,自顶至踵,无非是利。说得来痛快,...
作者:黄保万 书院文化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当时出现了"精舍"和"精庐"。书院一词,始见于唐代,当时的书院只是私人兴举的开蒙教读之所,或是官府藏书和刊辑、整理传统典籍之地。书...
作者:张品端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朱熹邀请十多年的论敌,江西学派代表人物陆九渊来白鹿洞书院升堂讲学。陆讲的《论语》喻义章,就"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发论,当时听讲的人中有...
作者:张品端 朱熹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最有影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开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700余年教育之路径。他一生"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九考,立朝四十日",大部分时间从事...
作者:马玉山 他批评历代的刑法都不肯改变秦朝的法律,就是因为秦朝的法律的核心是"尊君卑臣",所以后世都异口同声说秦朝苛暴,却没有人要去改变他那苛暴的法律。对司马光与王安石在"役法"...
作者:马玉山 对历史上兴亡治乱问题的高度重视,直接导致了史学发展的高潮,一方面,在史料的编撰上,出现了突出历代兴亡治乱主题的通史、断代史,诸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目的就是"监前世...
作者:马玉山 当他的弟子们问道,对《左传》记载的田完、李氏等人出生时所作的卜术应如何看?朱子回答说:"看此等处,便见得是六卿分晋、田氏纂齐以后之书。"他的弟子们又问,这些卜辞是不是...
作者:马玉山 在论述到隋唐制度时,他又说: 唐租庸调,大抵改新法度,是世界一齐更新之初,方做得。如汉衰魏代,只是汉旧物事,晋代魏,亦只用这个。以至六朝相代,亦是递相祖述,弊法亦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