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国学大师

傅斯年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先祖傅以渐生于山东聊城,是清兵入关以后的首任状元。

他提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之原则影响深远。傅斯年为人性格耿直,嫉恶如仇,而且文章见解深入,眼光锐利独到,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踏入政坛,成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仍不改其志,甚至在任内搜集证据,在1944年以“美金公债案”公开炮轰当时的“皇亲国戚”孔祥熙,将孔赶下台;后于1947年的“抢购黄金风潮”中,炮轰时任行政院长,有发国难财之嫌的宋子文,再将宋子文赶下台,时人称其为“傅大炮”。

 

主要经历:

傅斯年幼年丧父,由祖父及母亲抚育成人。

1909年就读天津府立中学堂。

1911年,与聊城乡绅丁理臣长女丁馥翠结婚;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四年考试三次全班第一。

1916年进入北京大学。

民国八年(1919年)夏,傅斯年大学毕业后考取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生,负笈欧洲,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研究院,研究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

民国十二年(1923年),傅斯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学习比较语言学等。

民国十五年(1926年)冬,傅斯年应中山大学之聘回国。

民国十六年(1927年)任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此后数年,他一直工作在学界,掌管过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以及台湾大学的校政,培养出了大批优秀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同年,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傅斯年写信给李石曾,表示赞同蒋介石的清党。

民国十七年(1928年),傅斯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傅斯年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

民国十八年(1929年)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傅斯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上古史专题研究”及“中国古代文学史”。其间先后兼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等职。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他参加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社,在《独立评论》周刊上发表的政论文章,拥蒋反共,但赞成抗日,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路线有所批评。

九一八事变后,傅斯年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出版了《东北史纲》一书,针对日本学者“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的反动言论,从历史角度详细地论证了东北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观。此书后由李济翻译成英文,送交国际联盟。《东北史纲》一书为李顿调查团报告书明确指出东北三省“为中国之一部,此为中国及各国公认之事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傅斯年赴重庆,连续四次当选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担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傅斯年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同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1月,傅斯年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并兼台湾大学校长。在政治上,傅斯年要求严惩贪官污吏,整制政风,反对“中国走布尔什维克道路”;在学术上,信奉考证学派传统,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发表过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论文,并多次去安阳指导殷墟发掘。他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期间,延揽一流人才,作出不少成绩。

晚年傅斯年身体肥胖,患有高血压,医生嘱咐他少吃盐或不吃盐,并戒肉类荤腥。又查出患有胆结石。

1950年12月20日上午,傅斯年在台湾省议会答复教育行政质询时过度激动,讲完话时,大约是6时10分,傅斯年满含怨气地慢步走下讲坛。就在即将回到座位时,他突然脸色苍白,步履踉跄,坐在台下的陈雪屏见状,赶紧上前搀扶,傅只说了一句“不好!”便倒在陈雪屏怀中昏厥过去。离得较近的议员刘传来赶紧跑上前来,把傅斯年扶到列席人员的坐席上,让其躺下,顺便拿陈雪屏的皮包做了枕头。从此傅进入昏迷状态。  “突患脑溢血逝世于议场”,享年55岁。

傅斯年逝世后,葬于台湾大学校园,校内设有希腊式纪念亭傅园及“傅钟”;其中,“傅钟”启用后成为台湾大学的象征,每节上下课会钟响21声,因傅斯年曾说过:“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主要作品: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1928年)(刊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卷第1期:页3-10)(广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周颂说》(1928年)(刊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卷第1期:页95-112)(广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大东小东说》(1930年)(刊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卷第1期:页101-109)(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论所谓“五等爵”》(1930年)(刊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卷第1期:页110-129)(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姜原》(1930年)(刊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卷第1期:页130-135)(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1930年)(刊于《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页349-386,上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本所发掘安阳殷墟之经过》(1930年)(收入《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页387-404,上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明清史料发刊例言》(1930年)(收入《明清史料甲编》第一册:页1,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夷夏东西说》(1933年)(收入《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页1093-1134,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周东封与殷遗民》(1934年)(刊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卷第3期:页285-290)(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讲义

《战国子家叙论》(1927年,国立中山大学讲义)(后又收入《傅孟真先生集》第2册、《傅斯年先生全集》第2册)

《诗经讲义稿》(1927年,国立中山大学讲义)(后又收入《傅孟真先生集》第2册、《傅斯年先生全集》第1册)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1928年,国立中山大学讲义)(后又收入《傅孟真先生集》第2册、《傅斯年先生全集》第1册)

《史学方法导论》(1933年,国立北京大学讲义)(后又收入《傅孟真先生集》第2册、《傅斯年先生全集》第2册)

单行本

《东北史纲》初稿

《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1934年,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傅斯年先生史学论文集》(1929年~1935年,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性命古训辨证》三卷

《傅斯年校长最后论著》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编,《台湾大学办学理念与策略》(2006年,台北:国立台湾大学)

选集

《傅斯年选集》

《傅斯年选集》

社会荣誉:

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者。曾任国立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