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从“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看孔子的义利观

来源:《孔子文化》第23期

作者:魏灵芝

儒家讲求“修、齐、治、平”,其一切作为都是以“修”为基点,修,即修身。孔子作为儒家文化源起人,最早将“仁、义、礼”的思想整合到一起,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后经孟子和董仲舒等后世儒家的不断扩充和发展,其内涵和外延在一定程度上都发生了变化,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并作为儒家的标志性内容固定下来。其中“义”字历经千年的发展,其涵义已悄然发生变化,那么“义”字最初在孔子眼中的涵义究竟是怎样呢?我们可以从《吕氏春秋》所载的“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故事中窥知一二。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项法律规定,若鲁国人在游历他国时,看到自己国家的同胞在他国做奴隶,可以自己先出钱赎回本国同胞,然后回到自己国家时,不仅可以到国库领到奖金和赔偿金,而且还会得到国家的表扬。这项法律意在倡导做好人好事。法律出来后,鲁国有很多富有的人经常会从别的国家带回来流落他国的同胞,说明大家很乐意做这样的善举。有一次,子贡在周游列国时遇到了鲁国的奴隶,子贡把同胞带回国,但是他却并没有接受赏金。鲁国上下听说了这件事后,都对子贡,这种行为表示赞赏纷纷称赞其重义轻利。但是,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却道:“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子贡表示困感,做善事不求回报怎么反而得到夫子的一顿言辞批评。夫子道出了缘由:“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鲁国在外的奴隶被国人赎回,赎人者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而且还会提出表扬,被人称赞。但是子贡却打破了这一条例,只看重“义”,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更高尚的行为,这种行为的高尚却无形中造成对别人的一种道德绑架,国人赎回奴隶,倘若领取赏金,可能就会为世人所诟病,世人无形中就会以子贡的义举为标杆树立评判标准;倘若不领取赏金,虽然会被人赞赏,但却白白损失了自己的钱财。而鲁国的实际情况是,富人少,平民多,“万民多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得仅仅养家糊口,如为善无所报,岂能为善? “平民是没有多余的钱财支撑这项只求“义”,不求“利”的善举的,这样就把原本举手之劳的“义”,变得崇高之至,遥不可及。长此以往,国人赎人者必会大大减少,反而不利于赎人工作的开展。夫子对于子贡让而止善的行为提出批评,由此可见夫子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义”而不顾“利”。夫子眼中的“义”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一次子路拯救了一位溺水者,后来被救者为了表达救命之恩送给了子路一头牛,子路欣然接受,这时国人对子路议论纷纷,指责其做善事不应该接受回报,而夫子此时的态度则是喜,并说到:“鲁人必多拯溺水者矣。”夫子的态度显然是认为这种行为是值得称赞的。仔细分析,夫子的大智慧孕育其中,试想这种行为是很容易被普通民众从内心接受的,一-方面它可以伸出援助之手,救人于危难之中,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很坦然的接受奖赏并被世人称赞。子路受牛能够更好的引导人们做善事。

“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短短两个故事中,却包含夫子对“义利观”的态度,显然作为普通大众的人们,有时即使想拥有超脱“利”,只求“义”举动,可是回到现实中,只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夫子虽是“至圣”,但却并没有一味的标榜求“义”忘“利”,为了“义”可以,义不容辞,奋不顾身,一往无前,而是坚持义利兼顾,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是合法的,都可以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儒家思想一直对国人有浓重的影响,其高明之处即在于它易被民众所接受,并且我们每个普通人也可以做得到。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的颐指气使,而是混杂于日常的行为规范。

秦玥飞,2017年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获得者,曾被评为“最美村官”,“黑土麦田”公益联合发起人,这一切都与土地有关,然而再看一下他的学习生涯,典型的镀金海龟一美国耶鲁大学高材生,禁不住让人咂舌,人们会不解,一个喝过洋墨水的高材生竟然最后会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当一名小小的村官。在大众的眼睛里,他“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在大众的眼里,他是一位为老百姓呕心沥血,奉献自我的人。很快我们的潜意识里就会出现秦玥飞可能是我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他为了祖国可以奉献青春,奉献自我。其实,我们只看到了秦玥飞的奉献自我的一面,土地其实是他播撒青春,播撒理想的天堂。他联合发起的“黑土麦田”公益项目又何尝不是他人生中一个发挥自我价值,创造人生辉煌的一个起点呢。“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吸引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秦玥飞也曾经说过,农村是一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可以说,这些人是把农村当做人生的事业来做的,并不存在只奉献不索取的“义利”冲突。孔子的“义利观”,是要在坚持“义”的前提下,也要言“利”,若“不义而富且贵”,则“于我如浮云” ;相反,若合理性“利”的诉求,我们应抱之以坦然心态接受,而不必“言利色变”。从长远来看,义利兼顾的价值诉求,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幸事。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