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简评

来源:《孔子文化》第23期

作者:褚燕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自成一体,独具特色。从春秋时期至近世,屡有时贤从众德中提撷出六德、八德等,作为当时中国道德文化建设的梁柱。因时代发展需要和提倡者设计的不同,出现版本略存差异的“八德”,故有古今八德之别。近百年来,学林与坊界流传若干研究和宣传八德的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中西之学相融、文化自立自强的特色与需求,至今犹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振兴礼仪古邦文明,是当今我国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和重要课题。

承继前人阐发八德的优良传统,响应当代文化发展的需要,由孔子研究院杨朝明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宋立林副教授主编,数位中青年学者参与编撰的八卷本《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以下简称“《诠解》丛书”)历经三年的辛勤劳作,于今年年初出版面世(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2017年版)。作为国内首部专门系统阐释古“八德”道德意蕴和文化内涵的普及性通俗理论读物,该丛书读者定位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兼及社会大众,全面展示了中华传统“八德”的起源、发展脉络和本质内容,站在历史的立场举例,深人浅出的讲述传统八德,并借古喻今,对当今社会存在的社会道德现象进行深人剖析,阐释中华传统八德的时代价值。通观全书,论者对“八德”的历程、彼此关系、某些特色作了梳理,堪为接着前人继续讲好“八德”故事的典范。

若想了解认识“八德”的核心内容和概念,首先要明白其起源、发展脉络。该书在总序部分讲述了“八德”的形成过程,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就崇德、尚德,在《尚书》中提到“九德”,即宽而粟、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强调“有德于民”“克明俊德”等。春秋时期这种思想进一步凝练提升,认识更加深化而系统,如管子提出“四维”的概念。《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战国时期,有“六德”说,《郭店楚简》中提到,圣、智、仁、义、忠、信。而孟子提到四端学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仁、义、礼、智四端说。无论“六德”还是“四端”,都是中国早期思想家探讨的中心话题,此上种种,为“八德”的出现作了充分的准备。及宋代,儒学更注重内心的追求,最晚从北宋真宗时期,杨亿的《杨文公家训》:“日记故事,不拘今古,必先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如黄香扇枕、陆绩怀橘、叔敖阴德、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晓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时,人们已经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连用,此后将其连用的越来越多,称为“八德”,“八行”或“八端”。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中华传统“八德”。

在丛书编者看来,“八德”之间并非孤立存在,有一定的关系。可大致分为两个层面,内在和外在修为。孝、悌、忠、信为正心诚意的内在修为,礼、廉耻为外在的修为,是修身的体现。与此同时,二二意义相近,可组成一组概念,且层层递进,有内在的联系如“学”与“悌”、“忠”与“信”、“礼”与“义”“廉”与“耻”。“八德”实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孝悌乃做人的根本,孝即孝顺父母,悌指尊敬兄长,《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乃是做仁的根本,孔子施教时,“先之以诗书,导之以孝弟”,用孝弟来教导,《大学》亦谈及此内容,“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由此可见,在古代相当重视孝悌,并且将其作为德行的重要评价标准,孔子言:“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此句甚为重要,儒家所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有仁爱之心方为人,为仁由己,在亲亲的基础上架构其他道德品德,由此及彼。“孝悌”之后,为“忠信”。《论语》:“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以及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论语》多次提到关于忠、信的问题。而《弟子规》总结“首孝悌,次谨信”,“谨信”与“忠信”意思相同。孝悌是对内,忠信则是对外。一是对亲,一是对君朋。忠信在古代社会中影响深远,对国君尽忠,对朋友尽信,这是基本的做法。但单单理解为对君朋也是有失偏颇。“忠”可理解为“中心”,树立自己的心,, 使其不偏不倚,从又执中。孔子对忠信的做法可用“言忠信,行笃敬”,不仅是言,更要行。要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礼义”则是人的外在修行。为人尽礼,尽义。《礼记》言;“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此书所言礼义的做法,在“八德”中,二者是分别说,“礼”指具体的行规范,“义”指与此相对应的做法。儒家提到义利之辨,以及礼门义路的说法,则能很好的概括礼义之间的关系。“廉耻”即廉洁和知耻,“廉”更多的变现在为政者身上,做官要廉洁、廉正、廉明,廉政。这也是现代社会仍需要加强道德教育的部分,“耻”,古人讲“知耻而后勇”,知道耻辱,才能更好地奋发向上。如果一个人对待耻辱而无所感觉,不能知耻后勇,那么也不会有大作为。古代有“刑不上大夫”的说法,并不是指不对大夫惩罚,而是更高要求,大夫犯罪,不让官吏前往捉拿捆绑,而是令其自行请罪,接受君命北面跪拜自杀。这是“八德”的简要内容。

总体而观,《诠解》丛书详细介绍“八德”的内容以及深刻内涵,并厘清人们对传统八德的误解。这是国内首部专门系统阐释“八德”的通俗性读物,既然称为通俗性读物,那么该系列丛书在文中引用大量事例,讲述50个历史人物或者族群的家规家风,200多条经典家训,并穿插500余副古籍故居、地域风光等,所穿插的故事,娓娓道来,趣味盎然,增加可读性,较为大众接受,可谓通俗性读物。该书-大创新之处在于在每本的最后都有相应品德的历史演进图,一目了然,客观展示其历史发展。采用图的形式,清晰明了,在书籍中,也算一大亮点。同时,八德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不同的思想认识,每个人对此德理解不同,因而会产生种种不同的解读,如果不加以区分辨别,不能正确的厘清其核心内容和概念,那么由此产生的危害不言而喻。许多人因此对中华传统“八德”有错误的认识,认为其是糟粕,进而全盘否定,这不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书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比如在《孝德诠解》一书中,编者辨析“愚孝”和“无后为大”的认知,提到“谏亲从义不掩恩”、“阿意曲从不是孝”、“从义不从父”等,在一定程度上厘清错误认识,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八德的核心内容和深刻内涵。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振兴华夏古邦礼仪,是当今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时代课题、迫切需要。《诠解》丛书运用传统美德,与中国当代国情相结合,帮助大众厘清对传统八德的错误认识,唤醒国人的道德信仰,正当其时。希望今后还会出现更多、 更好这样的作品,推进我国文化发展、文明进步,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