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史部文献

《北史》

《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了从北魏登国元年到隋义宁二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北史》虽有内容偶呈芜杂之弊,但毕竟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练,在后代颇受重视。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

主要内容:

《北史》上起北魏登国元年(386年),下迄隋义宁二年(618年),记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北史》主要取材于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书。其作者李延寿撰写这两部书,本是为了“追终先志”,继承父亲李大师未竟的事业。李延寿撰写“二史”的方法是对“八书”进行“抄录”和“连缀”,并“鸠聚遗逸,以广异闻”,“除其冗长,捃其菁华”,两人改写、补充和删节,并非一般简单抄录。李延寿以纪传体撰成《北史》,打破了李大师原来“编年以备南北”的目的,虽是李延寿在“追终先志”过程中的一个变化,但无碍于他们共同的目的和旨趣。

代表性主要名句:  

国之宝器,其在得贤。——《北史·列传·卷五十一》

死有重于太山,贵其理全也;生有轻 于鸿毛,重其义全也。——《北史·列传·卷七十三》

大厦之构,非一本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北史·列传·卷六十五》

背惠怒邻,弃信忘义。——《北史·周本纪》

闻名不如见面。——《北史·列女传》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北史·甄琛传》

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北史·袁聿脩传》

代表性典出成语: 

谄上抑下

“(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尝有喜怒色,忠笃爱厚,不谄上抑下。”——《北史·安同传》

骋嗜奔欲

“逮叔世骄荒,曾无戒惧,肆于人上,骋嗜奔欲,不可具载,请略陈之。”——《北史·房彦谦传》

戴高帽子

“道晖好着高翅帽、大屐,州将初临,辄服以谒见。仰头举肘,拜于屐上,自言学士比三公。”——《北史·儒林传下·熊安生》

尽忠报国

“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北史·文苑传·颜之仪》

精忠报国

“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北史·颜之仪传》

捐本逐末

“捐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北史·李谔传》

看人眉睫

“亮曰:‘弟妹饥寒,岂容独饱?自可观书于市,安能看人眉睫乎!’”——《北史·崔亮传》

影响与价值:

在二十五史中,《史记》是完全意义上的通史,而《南史》是通宋、齐、梁、陈四个皇朝的历史,《北史》是通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六个皇朝的历史,它们分别把南朝和北朝(包括隋朝)看作一个大的历史阶段,故可视为一定意义上的通史。李延寿说,他撰《南史》《北史》,是“以拟司马迁《史记》”,当然不只是指采用纪传体而言,也包含了“通”的思想和要求。正因为如此,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几在讲到《南史》《北史》时,把它们都归于“《史记》之流”。这说明前人就很重视《南史》《北史》在“通”的方面的特点。

把《南史》《北史》作为一定意义上的通史来读,一则有益于了解整个南朝和整个北朝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去认识和思考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问题。再则,这也有益于我们了解作者分别把南北朝各朝历史贯串一气的历史见解和撰述思想,并对前人批评它们“以家为限断不以代为限断”的论点有恰当的认识。应当说,在以某一个皇朝的兴衰存亡为断限而著史的历史环境下,李延寿能够以数代之史为一史,“断代为仍行通法”,无疑是个创造。

主要补本补表:

周嘉猷:《南北史年表》。

周嘉猷:《南北史帝王世系表》。

周嘉猷:《南北朝世系表》。计收一百十余姓,各姓又接不同郡望分列。

汪士铎:《南北史补志》。存天文、地理、五行、礼仪,共十四卷。

汪士铎:《南北史补志未刊稿》。存舆服、乐律、刑法、职官、氏族、道释,共十三卷,体例与天文志等相同。

徐文范:《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分年表、州郡表、郡县沿革表三部分。

参考链接:

1. 北史百度百科
2. 《北史》经典佳句十则,以古为镜,以史为鉴
3. 出自《北史》的成语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