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方铭
[摘要]本论文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述,主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词源梳理和内容辨析,分析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使用这些概念的历史演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应具有的价值内涵。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 孔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二个关键词。这十二个关键词,既与人类的文明价值相通,也根植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而要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就需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也只有正确把握和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富强释义
富强指富裕而强盛,富的反义词为“贫”,强,即“疆”,弓有力,反义词为“弱”。在中国的早期经典中,“富”“强”二字常分别出现。《尚书·•洪范》说:“凡厥正人,既富方谷。”孔安国解释说:“凡其正直之人,既当以爵禄富之,又当以善道接之。”《尚书·•洪范》说:“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是说兼听则明,社会和谐,自身康健,子孙绵延强大。《尚书·•皋陶谟》有皋陶“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指宽宏而又庄严,柔和而又独立,诚实而又恭敬,多能而又敬业,多虑而又坚定,正直而又温和,平易而又自律,刚毅而又通达,强大而又守义。“九德”的十八种品性两两相对,去其过而用其长。“ 强而义”,指“强”必须和“义”结合,否则就沦为暴虐了。
《尚书•洪范》中将“富”作为五种福报中的一种,而不言“强”;而在“六极即六种惩罚中,“贫”和“弱”都被视为种惩罚。
《周礼•天官家宰》说大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六典即治、教、礼、政、刑、事诸典,其中事典即“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又说:“以富得民。”《周礼•地官司徒》说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太宰、大司徒这样的国家股肱,其职责就在于使国家富裕,人民富裕,恤贫赈困,扶持幼弱。
《管子》较早以“富强”连文,并把富强定义为“国富兵强”。《形势解》说:“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虽不用宝币事诸候,诸侯不敢犯也。主之所以为罪者,贫弱也。故国贫兵弱,战则不胜,守则不固,虽出名器重宝以事邻敌、不免于死亡之患。国富兵强是治国者的责任,国贫兵弱是治国者的罪过,国富兵强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防止战乱。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载晏子说“天之下殃”是“固于富强”,即沉迷于国富兵强之中,刚愎自用,“为善不用,出政不行,贤人使远,谗人反昌,百姓疾怨”,必须“去冤聚之狱,使反田矣;散百官之财,施之民矣;娠孤寡而敬老人矣”。只有关心弱势群体,使普通群众能分享国家富裕的成果,才能拯救祸难。
法家是战国时期“富国强兵”主张的积极倡导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说魏国宰相李悝的思想即为“富国强兵”。商鞅早年受李悝思想影响,《商君书•算地》说:“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入使民尽力,则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则胜敌。胜敌而草不荒,高强之功,可坐而效也,“ 国家要管强,必须建立奖的农战的政治制度。利益必须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收获,功名必须授予打仗的人。
韩非子认为国家富强,必须靠农战之士。《韩非子•和氏》说:“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六反》说:“故名赏在手私恶当罪之民,而毁害在乎公善宜赏之土,案国之富强,不可得也。”《星学》说:“势石千里,不可谓富;象人百万,不可谓强。石非不大,数非不众也,而不可谓富强者,磐不生粟,象人不可使距敌也。今商官技艺之士亦不垦而食,是地不垦与磐石贯也。儒侠毋军劳显而荣者,则民不使,与象人同事也。”《八说》说:“明主者,通于富强则可以得欲矣。故谨于听治,富强之法也。……故存国者,非仁义也。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先以“帝道”说秦孝公,孝公“时时睡,弗听”;再以“王道”说,“益愈,然而未中旨”;又以“霸道”说,孝公认为“可与语矣”;最后以“强国之术”说,孝公“不自知朝之前于席也,语数曰不厌”。“帝道” 指尧舜天下为公的大同之道,即领导人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共享财富;“王道”指夏商周三代的德治精神,其特点是承认天下为家,但君主之所以为君主,是为了服务于民的,所以领导人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霸道”指春秋五霸时期实行的仁政,即承认王者的特权,但认为王者应善待生民,领导人可以吃肉,但一定要给群众汤喝;“强国之术”强调君主的“独尊”,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商鞅知道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术是一个蜕化的过程,但他还是为秦孝公提供了一个等而下之的政治策略。
孔子说:“为政以德,臂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法家和儒家的分歧点,就在于法家把“富强”与君王的“独尊”牢牢捆绑在一起,站在维护君主权威和利益的立场上,通过富国强兵之术,实现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而儒家则认为君主应该以全体民众的幸福和权力为最大利益。也正因此,在孔子与儒家思想体系中,富强不仅是国富兵强,还必须包括“国富民富”“国强民强”“民富国强”诸多意义。富强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有更多福祉与快乐。国富民富,就是要共同富裕,富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国强民强,指国家有好的制度设计,人民有自觉的坚守,不会为了追求现实的利益而背弃社会正义;民富国强,指只有人民生活富裕幸福,国家才能强盛。《礼记•郊特牲》说:“富也者福也。《礼记•礼运》说: “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礼记•祭义》说:“老穷不遭,强不犯弱,众不暴寡。富是为了幸福、强不能背离仁义,这是孔子及儒家追求富强的前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