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东山转灯踩道初探及其“八爷灭蝗”崇拜原型考略(七)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冰鼎

(接上文)

从以上我们可得出三点结论:

其一,在戏曲演义中,却把真正23岁(981年)就因病早逝的赵德芳,虚构为年事已高,德高观重的手持金钢,上打昏君,下打储臣的正气凛然的“八贤王”形象,是正义化身,出现千扬家将、包青天三使五义等故事中。“八贤王赵德芳”纯属足虚构人物,望文生义,这是不足取的,且又与灭蝗政绩无涉。

舟曲东山“八爷寺”始建于唐朝的“开元之治(716年)”,距今1300多年,而不是宋朝“熙河之役(1073年10月)”后,距今930多年。

其二,“姚崇灭蝗”发生于“安史之乱”前的唐开元年间,这是舟曲在唐版图内。“安史之乱”后,舟曲为吐蕃统辖340年之久。宋“熙河之役”后,舟曲始归北宋疆舆。

其三,“姚崇灭蝗” 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姚崇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二十多岁的唐玄宗刚即位的时候,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他任用姚崇为宰相,整顿朝政,把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扭转了过来。唐王朝重新出现了兴盛的景象。正在玄宗励精图治的时候,河南一带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灾。中原的广阔土地上,到处出现成群的飞蝗。那蝗群飞过的时候,黑压压的一大片,连太阳都被遮没了。蝗群落到哪里,哪个地方的庄稼都被啃得精光。那时候,人们没有科学知识,认为蝗灾是天降给人们的灾难。再加上有些人有意摘搞迷信宣传,于是,各地为了消灾求福,都烧香求神。眼看庄稼被蝗虫糟蹋得这样惨,人们拿它一点没有办法。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的地区也越来越扩大。地方官吏不得不向朝廷告急。宰相姚崇向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蝗虫不过是一种害虫,没有不能治的。只要各地官民齐心协力驱蝗,蝗灾是可以扑灭的。唐玄宗十分信任姚崇,立刻批准了姚崇的奏章。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这个命令一下去,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拒不执行。他也写了一道奏章,说蝗虫是天灾,人力是没法抗拒的,要消除螅灾,只有积德修行。姚崇看到倪若水的奏章,十分恼火,专门发了一封信责备倪若水,并且严厉警告他说,如果眼看蝗灾流行,不采取救灾灭蝗措施,将来造成饥荒,要他负责。倪若水看宰相说得很硬,不敢不依。他发动各地官民,用姚崇规定的办法灭蝗,果然有效。光汴州一个地方就扑灭了蝗虫十四万担,灾情缓和了下来。倪若水在事实面前服输了,可是在长安朝廷里还有一批官 员,认为姚崇灭蝗的办法,过去从来也没人做过,现在这样冒冒失失推行,只怕闯出什么乱子来。唐玄宗听到反对的人多,也有点动摇起来。他又找姚崇来问,姚崇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做事只要合乎道理,就不能讲老规矩。再说历史上大蝗灾的年头,都因为没有很好扑灭,造成严重灾荒。现在河南河北,积存的粮食不多,如果今年因为蝗灾而没收获,将来百姓没粮吃,流离失所,国家就危险了。”唐玄宗听蝗灾不除,要威胁国家安全,也害怕起来,说:依你说,该怎么办才好?姚崇说:大臣们说我的办法不好,陛下也有顾虑。我看这事陛下且别管,由我来处理。万出了乱子。我愿意受革职处分。”唐玄宗这才点头同意了。姚崇出官的时候,有个宦官悄悄扯住他的衣袖,说:杀虫太多,总是伤和气的事,希望相公好好考虑一下。姚崇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请你不必再说。如果不杀蝗虫,到处都是荒地。河南百姓,统统饿死,这难道不伤和气吗?”由于姚崇考虑到国家的安全、百姓的生活,不顾许多人反对,坚决灭蝗。时有“灭蝗不力,官帽落地”的警示,致使全国各地的蝗灾终于平息下来。陇右怀道郡(舟曲)也不例外。东山地方原有大片大片的森林,泉流肆意,适逢千年不遇的虫害,又加后来的山火和人为的累年破坏,造成荒山秃岭,人畜饮水亦困难的局面。过去的东山非常苦焦。所以东山人异常信奉和崇拜“八爷”这位“庄稼神”,也就是“灭蝗神”,渴望绿色,祈盼丰收和境域安康。

姚崇办事干练是出名的。有一次,姚崇家里有丧事,请了十天假,朝廷的公事就积压了一大堆。另一个宰相卢怀慎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急得团团转。过了十天,姚崇回朝,没有花多少时间,就把案头的积件处理完了。旁边的官员看了,没有一个不佩服他。姚崇自己也有点得意,向一个官员说:”我这个宰相,能跟古代什么人相比?能不能比得上管仲、晏婴?”那官员说:“跟官仲、晏婴似乎比不上,但是也可以称得上,‘救时宰相’了。”姚崇死后,全国有些地方有其寺庙,包括台湾。

关于蝗灾,据史书记载,唐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周王草木及畜毛靡有子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飞蝗自东北来,蔽天,经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尽死。秋七月,许、汝、衮、单、沧、蔡、齐、贝八州蝗。有蝗起东北,趋至西南,蔽空如云翳日。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飞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时饥民啸聚山林。太平县蝗虫飞,飞蔽天,禾穗树叶食之殆尽,民悉转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啸山林。三月,平阳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顺天蝗。清咸丰七年(1857年),春,昌平、唐山、望都、乐亭、平乡蝗,平谷蝻生,春无麦。青县蝻子生,抚宁、曲阳、元氏、清苑、无极大旱,蝗……武昌飞蝗蔽天。房县、枝江、松滋旱蝗,宜都有蝗长三寸余。秋,黄安、蕲水、黄冈、随州蝗;应山蝗,落地厚尺许,钟祥飞蝗蔽天,亘数十里……

蝗灾是世界性的灾变而且源远流长,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中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

中国历史上迭起蝗灾,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千多年来,历代都对姚崇灭蝗有很高的评价。唐朝杜牧说:“首佐玄宗起中兴业。”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道:“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伟人毛泽东在点评《新唐书•姚崇传》时赞扬道:“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

因此,东山所信奉的“八爷”原型,应该是做过唐三朝宰相,人称“救时宰相”,对“开元之治”,包括“姚崇灭蝗”有历史巨大贡献的姚崇。再者,东山住户大多来自江淮秦晋流域,大概有八种类型渊源,在此暂不一赘述。(未完待续)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