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民间艺人改造的意义——以文艺“形式”问题为视角的考察(一)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罗立桂

[摘要]形式问题是文艺大众化提倡以来一直存在的难题,选用何种形式来承载“大众化”的内容,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跟“大众”沟通的问题。和大众有天然联系的旧形式、来自大众中的民间形式在和大众沟通方面具有优势,但同时也会沾染上封建思想和旧的意识形态。延安解放区通过团结和改造民间艺人运用了活在群众口头上和生活中的民间形式,回应和实践了文艺大众化提倡以来旧形式的利用问题。团结和改造民间艺人的做法体现了解放区“大众化”对民间形式的基本态度,既要从大众接受效果的角度考虑贴合旧形式,又要从政治宣传和社会动员的动机出发进行合目的的改造。

[关键词]延安文艺,民间艺人,改造,大众化,形式问题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to Yanan folk artists——the Investigation is M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t of the form of Literature and art

Luo Li-gui

(College of Literatur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The form of the problem is the ifcult one which has been in existence since advocating the massifac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It is the main consideration of how to Communication with the masses. The old forms has advantages over communication with the masses,but they are infected with the old ideology. The folk forms are used by unit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folk artists in yanan liberated District,which is the response and practice about the problem of using the old forms. The practice of uniting and folk artists reflects the basic atitude towards the folk form, which is to close the old fo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eptance,but also to trans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social mobilization.

Key words: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 Folk artists; transforrnation; massification; Form problem

团结改造民间艺人是延安解放区文艺“大众化 ”运动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艺事件,是解放区文学“大众化”实验的重要方式。在延安解放区文艺政策的支持和文艺实践探索中,韩启祥、李卜、汪庭有、刘志仁等大批民间艺人被发现、被重视同时又被改造,关于他们的经历和故事也在几乎相同的模式框架内被反复叙述。这些经历和故事叙述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文艺话语策略?从文艺大众化的历史发展来看,民间艺人改造具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民间艺人改造对于促进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到底具有怎样的作用?诸多问题,都需要审视者结合具体历史语境,进行分析探讨。

一、“形式”:文艺“大众化”的难题

与中国近现代文化“脱雅人俗”、文化重心在社会层面持续下移的大趋势相一致,中国文艺现代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走向大众的趋向, 可以说,文艺的现代转型同时就是一个不断寻找“大众”、走向“大众”的过程。文艺”大众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目的是将其看作实现中国社会现代性方案的重要文化手段,在对中国未来社会发展形态的理想建构过程中,变革的动力必须依靠现实中的“大众”。文艺要“大众化”, 要完成社会现代性所赋子的使命,就必须考虑如何使现实中的“大众”转变为能够完成现代性梦想的理想“大众”,真正成为社会变革的力量。文艺“大众化”的目的就是要启蒙教育大众和组织社会动员,通过文艺作品传播询唤造就合格的主体。

通过大众化的文艺作品询唤什么样的主体,将大众引向何方、参加什么样的社会变革又同启蒙先驱者和社会变革者对中国社会变革方向和现代性构想以及每个阶段需要大众作为主体完成的历史使命有关,而这些需要向大众灌输、需要大众接受的现代性追求以及所蕴含的新观念、新思想,往往被预定为文学“大众化”的内容承载。要承载的内容、题材,不管是民主思想、革命内容、斗争生活等,一般都是每一个阶段在提倡者看来代表进步和文明的。本来,文艺大众化问题并不完全是形式方面的,但是文学“大众化”的提倡者对作品要承载什么样的内容,对其价值总是深信不疑的,究竟用什么样的形式达到“大众化”的目的是提倡者和论争者高度关注的问题,是文艺“大众化”的难题。因此,文艺“大众化”从晚清萌芽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形式的焦虑,每个时期的大众化讨论都把重点放在形式的讨论上,所有问题都纠结在以“形式”为名义的斗争上,正如有人在谈到抗战时期文艺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提出的具体情况时说:“同题主要的已不在内容,而在形式,为某种新的形式而奋斗的任务,是被推到第一位上来了,换言之就是形式的斗争,乃是目前实践创作中的第一关键第一重要的要点。

选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承载“大众化”的内容,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跟“大众”沟通的问题。在形式的选择中如何能够最高效率、流畅地实现和大众的沟通、能够尽可能广泛地被大众接受一直是重要的标准。和大众有天然联系的旧形式、来自大众中的民间形式在和大众沟通这一点上的优势,对文学“大众化”来说是 充满诱惑力的,也是作家在提倡和创作“ 大众化”作品时不能回避的因素。晚清启蒙先驱采用民众中广为流传的小说、戏剧形式传达政治理想、承载“新民”的思想。从启蒙新民的写作立场出发,梁启超最先考虑的是文体形式变革,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再到“小说界革命”,梁启超的视野逐渐从庙堂移向民间、从雅文学移向俗文学,最后选定了在民众中传播流传广泛的小说文体,作为“群治”的工具。左联成立后的文艺大众化讨论中,形式问题仍是最重要的话题,瞿秋白、郑伯奇等等人,纷纷撰文参加讨论,就如何利用大众欢迎的形式创造出作品发表看法。寒生说:“现在我们来创作大众文艺的时候,不仅言语要大众的言语,体裁也得要为大众所爱好和习尚的体裁。”在关于大众语的讨论中有人指出:“对于中国的大众,还是文学的感化力较大。……这样的大众文学,当然最好是用大众语来写,但在大众语未曾建立之前,作家们可以用各种能使大众明了的文体来写。

如果说,左翼文艺大众化讨论还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上,推进大众化作品实践、动员教育大众的客观环境和主观需求还没有那么紧迫,但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宣传抗日、动员民众的紧迫性却加强了文学功利性和“大众化”的现实性。采用何种形式?如何创作被民众广泛接受的抗战文学成为当时文艺界和作家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旧形式创作抗战文学的主张得到了重视和提倡,阿英指出:“在现阶段, 把通俗文学作为抗战的武器的时候,我们却不能不要求通俗文学的作者,尽量的采用旧的形式。”在民族意识和抗战的目标下统一起来的作家们,最终选取了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旧形式、民间形式来创作“通俗化”、“大众化”的作品积极宣传抗日、表现抗日,这就是当时被形象地称为“旧瓶装新酒”的创作现象。尽管利用旧形式存在不少问题,也存在着关于旧形式利用的各种观点讨论,但是,利用旧形式形成了一时的风气,好像不如此,民众即不能接受,士兵也无法理解。利用大众熟悉的旧形式创作顺应了历史潮流,在抗战初期得到了作家们的广泛认同,通过利用旧形式来实现文学“大众化”的方式成为当时的主要趋向。而且,运用旧形式创作的文学作品也确实在抗日宣传以及文学和大众的结合上推进了一大步。

抗战的烽火改变了作家和知识分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从城市阁楼间走向了民间、走向了抗日前线。到了延安解放区,特殊的政治文化和地理空间更促使知识分子真正地走入了大众中间,对以农民为主体的大众有了更加深入的接触,对真正的民间和大众有了切实的认识。在延安,“广大的农村与无数小市镇几乎成了新文艺的现在唯一的环境”。文艺的服务对象更加具体了,文艺大众化的任务更是刻不容缓,毛泽东说:“到了 革命根据地,就是到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空前未有的人民大众当权的时代,我们周围的任务,我们宣传的对象,完全不同了。过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因此,我们必须和新的群众结合,不能有任何迟疑。”在《讲话》中,文艺服务的对象被明确定位成工农兵。延安没有成熟的工业体系,没有工业化城市意义上的工人,军队中的绝大部分人人伍前也是地道的农民,因此,文艺服务的对象基本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艺要教育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按照执政党的设计路线,投入到民族解放的革命运动中。在延安的文艺大众化中,形式问题仍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从1939年起,形式问题就成了延安文艺界的热门话题,“在延安的文人中谈得最多的 .除了政治,便是艺术形式问题。”党的领导人也非常重视文艺的语言和形式变革问题,曾邀集文艺界座谈“民族形式问题。在文艺现实的规约下,延安文艺家们不得不承认:旧形式“是中国民众用来反映自己的生活的一种文艺形式。中国民众习于运用这些形式,而且在长时期运用中使它达到了相当的熟练程度,使它最适于反映民众生活中的某些东西”。《讲话》之后,解放区的文学创作为了实现“大众化”,选择了向接受主体的文化和艺术欣赏水准则贴合的方向,诗歌、小说、戏剧等体裁的文学作品都向民间形式认同,创作适合老百姓接受能力和赏水平的作品、有意识地主动迎合大众趣味和接受能力成为解放区作家文学形式创造的共同趋向。(未完待续)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