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儒家学派

横渠学派

儒家理学学派的一支,因实际创始人张载曾在家乡陕西郿县横渠镇讲学而得名,为宋明理学四大学派之一,素有“濂、洛、关、闽”之称。又因这一派学生多为关中人,又称关中学派,其学说被称为 “关学”。学说主张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用,以孔、孟为法,提出了以“气”为本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哲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并提出了“民胞吾与”的伦理思想,确立了他对佛道思想的批判立场。与一般理学的学派不同,横渠学派特别强调“通经致用”,以“躬行礼教”倡道于关中,法、兵、天文、医学等各方并重。

此派对王安石“新学”取消极态度,与洛学来往甚密,部分观点为洛学所吸收和赞赏。盛时“不下洛学”。张载死后,学派分化,三吕等归入洛学,种师道等投笔从戎,唯李复、张舜民等仍续其传。后来宗派虽日见衰败,但学说影响很大,其学说中的唯心主义部分为南宋朱熹所推崇,唯物主义部分为明清之际大儒王夫之所继承和发展。

发展历史

横渠学派别称“关中学派”。古代称关中,即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是纯粹的地域概念。纵观学派的发展脉络,无论是萌芽期的申颜、侯可、奠基人张载,还是之后的吕大钧兄弟、李复、范育、游师雄、种师道,乃至金元明清时期的杨奂、杨恭懿祖孙三代、吕柟、冯从吾等,都是关中人。

张载立学之初,便得到了关中学子的积极追随,其中又以蓝田吕氏兄弟为最。张载讲学伊始,首和者就是吕大钧,接着其兄吕大忠、其弟吕大临都相继拜张载为师。三吕著作颇丰,有《吕氏乡约》《吊说》《克己铭》《吕蓝田语录》《中庸解》等篇,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蓝田吕氏这一诗礼望族的加入为横渠学派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时张载“关学”使关学与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成鼎立之势。

张载病逝后,三吕投奔二程的门下,致使关学一时冷落。其余人等如李复、张舜民、游师雄、种师道、薛昌等人仍坚持进行研究,才没有使关学中断。但相较于三吕著述较少。

元代轻视儒学,有“八娼九儒十丐”之谓。整个儒学体系基本都游离在政治体系之外。百年内只有杨恭懿与其父杨天德、其子杨寅三代极力倡导横渠学派的学术精神,弘扬张载主张的实学风格和为人“气节”,有“郁郁遗风”之美誉,也为明代关学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明朝期间,理学成为官方指导思想,这为横渠学派的振兴开辟了一条新路。据有关史籍记载,在明代中后期,关中地区理学家竟达百人之多,其中以吕柟成就最大。在思想的继承性方面,吕柟盛赞有宋一代张载、二程和朱熹的学说,其成就也足以与统治了百年的“阳明学”相抗衡,撰有《四书因问》《宋四子抄释》《周易说翼》《礼问》《泾野先生文集》等,成为张载之后的横渠派大学者。另有学者冯从吾,回乡后闭门著书,著有《关学篇》《凝思录》《辨学录》等,为弘扬横渠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晚明到清时期,由冯从吾、王心敬、李元春、贺瑞麟、柏景伟、刘古愚等人为代表的横渠派学家,基于对关学发展史实的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考量,通过《关学编》的创制及不断补续编定,以史学撰述的形式“建构”出了关学发展的基本谱系,这是横渠学派发展史中的

近现代以来,从刘古愚、于右任之后,近百年来再没有出现关学代表人物,相对系统的著述也比较缺乏,但关学并未成为绝学。1978年中华书局重新刊印了《张载集》《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宋明理学史》等。众多学者如张岱年著有《中国十一世纪唯物论张载》,陈俊民著有《张载的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陈宜山著有《张载哲学的系统分析》等,都是对关学思想的研究和弘扬。另外,上世纪90年代以来,眉县曾四次召开过关学思想学术研讨会,修复扩建了张载祠、张载墓,并恢复了横渠书院。2007年10月,在眉县召开了“2007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南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探讨了张载关学的学术价值及其现实价值。

思想特点

    横渠学派的学术思想起源较早,但主要集中于张载本人的著述之中。后来者虽众,但基本是对张载观点的发散性阐释,未有明确的理论创新。具体的学派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气本论:

张载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气,气有聚散而无生灭,气聚则有形可见,气散则无形可见。在《正蒙·太和》中,张载提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命题,把气与本体联系起来,视太虚为气之本然状态,即肯定气为天地万物之本体,在气之上没有更高的任何实体,通过论述“太虚即气”和“由气化有道之名”肯定气为根本,理乃气之所从出,从而确立了气本论世界观。

张载对“气”作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性概括,指明气的特点是存在于时间空间、运动和静止,为人所能感觉到的,又提出:“由气化,有道之名”的命题,“道”即是理,理是气化之名,肯定气为第一性的实,理为气之从属性的名。

同时,张载的气本论世界观还体现在无神论方面,他提出“天则无心无为,无所主宰”,明确否定最高主宰意志的存在,更不承认有世俗所谓之鬼神。

在中国哲学史上,张载第一次完整地创立了气本论哲学理论体系,成为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②认识论:

在认识论方面,张载提出知 “由内外之合”,肯定人的认识,是由于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相结合而来,认为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感应,主张通过实践,通过多思方能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但张载在感性认识如何升华为理性认识上停步并滑向了唯心论。他从天下之物无穷,而人的闻见有限出发,在求认识事物本质时,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对立起来,认为闻见之知只能“狭心”、“梏心”,提出不萌于闻见的所谓 “德性所知” (《正蒙·大心》),这与二程的“德性之知”并无差别,都是神秘的直觉。

③一物两体”辩证法:

“一物两体气也”是一个把辩证思想与唯物论结合的命题。其中“两”指阴阳,认为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根本上是阴阳对立的矛盾所推动。并指出事物的运动变化在内因之 “机”。张载认为气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气化的原因在于其本身含有相互吸引和排斥的两方面,没有对立,也就不成事物,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一”与“两”的对立统一构成万物世界。

④道德观:

张载认为:进行道德修养,首先必须“变化气质”、“通蔽开塞”,只有通过克服自己的缺点,才能“存理”、“成性”,成为道德的圣贤;其次强调“躬行礼仪”的道德实践。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最重要的就是“仁”、“教”,人都应像古代尧舜禹诸圣贤那样对待长辈,尊敬长辈,以永不忘本。

⑤人性论:

有宋一代以前,对人性有善、恶、无善无恶和善恶混以及性三品等论,但均不能比较圆满地回答善恶的对立及来源问题。在对抽象人性的谈论中,张载首分人性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是人与万物普遍存有的是物质之本性,纯善无恶,后者是受后天影响而出现的驳杂不纯气质之性,人与人气质不同,应予改变,故要“变化气质”,读书知礼接受教育,就可以成为善性,从而实现成为圣人的目的。这一观点,与二程分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也无本质区别。

⑥教育原则及方法:

张载认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必须组织教学,教学必须遵循“启发式、因材施教、把握时机”及“学须有疑、博学精思、持之以恒”等原则,其中许多精辟见解与现代教育思想吻合。

⑦ 社会思想

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的学说,体现了儒家“大同” 的社会政治思想。《正蒙·乾称》中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把君主说成是父母宗子,大臣是家相,长长幼幼,疲癃残疾,惸独鳏寡均是自己的兄弟。将“国”与“家”的概念进行理想化的融汇互通,消主张除等级贵贱、贫富优劣之别,,为后世追求社会进步提供了理论目标和方向。

代表人物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侨寓于凤翔眉县横渠镇并在该地安家、讲学,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

张载博览群书,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认为世界万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都是“气”,即“太虚”,主张“理在气中”。又认为只有“德性之知”才能认识“天下之物”。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文集等,后人编为《张子全书》。

吕大钧(1029-1080),字和叔,吕大忠二弟,陕西蓝田县人,吕大钧出身在一个官宦书香门第,自小就胆识过人,文才兼备。北宋嘉佑二年(1059年)中进士,被授予秦州司里参军,后任延州(今陕西延安)监折博务、三原知县、后供(今福建福州)知县等职,因父亲病逝回乡奔丧。三年丧期满后,吕大钧自以为学识尚浅,于是辞官回到蓝田,开始传授张载学说,以“教化人才,变化风俗”为己任,“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后受众人推举为王宫教宫,作《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论》,描绘了建立“外无异人,旁无四邻,无寇贼可御,无闾里可亲”的共和大家庭的构思。一生朴实厚道,与张载为同科进士,得知张载学识渊博,便第一个拜张载为师,随之带动关中学者趋向张载求学,一时横渠闻名于世,形成“关学之盛,不下洛学”,众人中很少有人能将张载所授的融会贯通,唯有吕大钧不畏人言,躬行儒家”仁爱“礼教,以先生法度为准绳,并能将所学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其父吕赍的丧事,吕大钧等活动中。坚决抛弃陈规陋习,并在同胞兄弟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编写了《吕氏乡约》、《乡义》等,对改化关中风俗起到了实际功效,扭转了汉魏以来佛学盛行,造成儒家礼教衰败的混乱局面,起了决定性积极作用。主要著作有《四书注》、《诚德集》等。

李复

字履中,长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哲宗元祐末前后在世。登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进士。绍圣间,为西边使者。喜言兵,于书无所不窥,尤工诗。学者称为谲水先生。历官熙河转运使,至中大夫集贤殿修撰。后知秦州,死于金寇。著有谲水集十六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杨奂

杨奂(公元1186年至1255年)又名知章,字焕然,乾州奉天人。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卒于元宪宗五年,年七十岁。早丧母,哀毁如成人。金末,尝作万言策,指陈时病;欲上不果。元初,隐居为教授,学者称为紫阳先生。耶律楚材荐为河南廉访使,约束一以简易。在官十年请老。卒,谥文宪。奂著作很多,有还山前集八十一卷,后集二十卷,(元史作还山集六十卷,元好问作奂神道碑则称一百二十卷)近鉴三十卷,韩子十卷,槩言二十五篇,砚纂八卷,北见记三卷,正统纪六十卷……等,传于世。

李因笃

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字子德,一字孔德,号天生,陕西富平东乡(今富平薛镇韩家村)人,自幼聪敏,博学强记,遍读经史诸子,尤谙经学要旨,精于音韵,长于诗词,兼通音律,崇尚实学,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韵学家、诗人。被时人称为不涉仕途的华夏“四布衣”之一。一生安贫乐道,勤于研读,执教著文,毕生不倦,学识渊博,著述宏富。其主要著作有:《诗说》、《春秋说》、《议小经》、《汉诗音注》5卷,《汉诗评》5卷,《古今韵考》、《受祺堂诗集》35卷,《受祺堂文集》4卷,《受祺堂文集续刻》4卷,手抄本《山汉论》1卷等。

刘古愚

刘古愚(1843~1903)教育家。名光蕡,字焕堂,号古愚。陕西咸阳天阁村(咸阳市秦都区)人。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先后任教于西安、三原、泾阳等地,曾出任味经书院山长、崇实书院院长。他主张教育救国,重视学用结合,将算学列为必修课程。1895年后,响应康梁变法,积极宣传西学,时有”南康(有为)北刘(古愚)”之称。晚年主讲烟霞草堂,又移教甘肃大学堂任总教习。著有《五经臆解》、《大学古义》、《史记货殖列传注》、《前汉书食货注》等。后人辑为《烟霞草堂文集》等。

名人评价

    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                                        ——王阳明

    横渠之学问思辨之功,古今无两。                          ——王夫之


参考资料:
1. 理学•理学诸派•横渠学派
2. 横渠学派 张载-儒家学派-儒以修身
3. 张载的义理经学及其关学学统 – 中国知网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