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开封 韩鹏
徐光春,嬴姓徐氏,是舜禹时期东瀛人、梁国伯益后裔,也是西周时期东夷人、徐国第32代国君徐偃王的裔孙。
徐偃王世居中土,为政而行仁义,颇受东夷人拥戴。据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后汉书》言:“(徐)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潢池”,当指河南封丘县西南部的古“黄池、黄泽”。据《封丘县志》记载:“(穆)天子东游于黄泽。歌曰:黄之池,其马喷沙,黄之泽,其马喷玉。黄池之名由此而来,黄池芳草曾是古封丘八景之一。”“黄池黄泽”的西部、南部,还是战国魏国大梁所撰《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巡视“东土”“昆仑山”“丰隆宫”“黄帝宫室”之地,也是春秋晋定公与吴王夫差的“黄池会盟”之地。

周穆王听闻东土徐偃王威德日远,担心西周王朝在东土的统治被取代,便遣楚国袭其不备,大破之,并杀了偃王。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载:徐偃王“不忍斗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百姓随者万余家。”孔子对徐偃王的评价为:“躬行仁义,远近悦服”。徐偃王之子东迁到彭城后,重建徐国于江苏徐州一带,后人多成为东夷徐偃王徐姓后裔。
春秋周敬王时期,徐国又被吴国所灭,徐国后裔就以国为姓,代代相传。其中部分徐姓后裔迁徙吴国都城会稽,今为浙江省绍兴市一带。
徐光春同志也是浙江绍兴人,追根溯源,本是西周东土、中原黄池一带的梁国伯益嬴氏,及儿子徐若木的徐姓后裔。

2004年,时年60岁的徐光春出任河南省委书记;2005年1月30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徐光春当选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6年10月28日,在中共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省委书记。主政河南期间,为河南的形象提升和新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退居二线后,徐光春曾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炎黄研究院院长和专家委员会主任,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新的尝试。
他提出“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著名观点,使其获得了“河南传统文化的唤醒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领导者”等盛名。
后人评价:“他的精神思想,早已洞穿了一个民族真正需要的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兴。因为他高瞻远瞩的看到,一个没有传统文化传承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民族精神的国家,是不会强大的。他就是河南人民的精神领袖!”他是多年以来,河南高层领导中鲜有受此殊荣者。
惊闻徐光春书记去世的消息,深感惋惜。撰写挽联一幅,以表悼念之情:
光宗耀祖讴歌华夏文化,
春冰虎尾践行中国初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