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黄河在下游孕育了华夏文明

作者:开封 韩鹏

无意间,看到了赵辉先生发表的关于夏代文化的几篇文章,读来颇受启发。我对他关于夏文化发源于黄河下游,而非黄河中上游的观点是赞同的。关于华夏文明探源,我有几点想法,借此机会与大家作些沟通和交流。

一、华夏民族以及文字、文化、文明的产生,是一个地脉、血脉、文脉彼此支撑的完整体系,由一点一地不断繁衍发展壮大至今,不能割裂开了。

二、第四纪冰川的结束、黄河全线贯通、新石器的产生,具有大约万年历史上的一致性,是华夏民族及其文字、文化、文明产生的先决条件和重要标志。

三、无论上古时期的大赢州、九州、昆仑山,都在黄河下游的渤海、黄海,即大赢海、东海之中,也就是四海之内,本质上是黄河在下游大瀛海中最早冲积形成的河州、陆地和平原。

四、三皇五帝夏商诸王均居住在九州、昆仑山地区,并随着黄河下游冲击平原的不断扩大,其后裔也不断向四面八方迁徙和文化传承。

五、上古时期的九州之内由海水分割,之外被大赢海环绕,北半部为渤海围绕,南半部为黄海围绕。随着九州的不断扩大,州际之间以九河作为分界线。尧舜禹时期,开发形成了以夏代大运河为中枢之水四方水,即四渎。尧舜禹及夏商帝王,均居住在以大运河为中心的四渎流域。

六、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在黄河下游首端“河播九流”之地的荥河、汴河、鸿沟、夏代大运河流域,肇始了先天八卦,也称龙马负图,河图洛书,是华夏民族及其文字、文化、文明产生的标志,也是以天象地形为依据的上古历法文化形成的一元始点。太极文化中的阴阳、四象、八卦、九宫图、《山海经》昆仑山五方山、九州各州的产生和划分,都遵循着上古历法的法则和规律性。三皇五帝夏商诸王的人文名称,都具有历法文化中的时空定位,是具有历法规律、名称可循的时空定位。

七、研究华夏文明发源,无法离开华夏人文始祖、初祖创造或发展的太极历法文化,不能将三皇五帝夏商诸王居住地,与上古时期黄河下游的九州、昆仑山、华北平原形成初期的历史、地理和文化隔离开来。不然,华夏文明探源就会陷入到无法无天,无始无根,天地人合一背离天地人之中的乱世文化之中,也不会取得符合上古时期华夏文明发源客观实际的重大探源研究成果。

一种说法认为,《禹贡》出自战国时期的魏国大梁,即如今的开封。如中国历史学家史念海认为,《禹贡》是战国魏惠王的霸业蓝图,乃为魏国人所撰。从内容来看,反映的也是战国时期九州地域环境,而不是夏代九州、大运河流域的地域环境。因此,不能排除魏国人曾经修改的可能。但另一方面,也大致反映了以魏国大梁为夏代九州豫州、禹贡河运中心的客观地理历史。因此,才有了夏代时期《禹贡》史典的传承和魏国人造假魏国为禹贡河运中心之说。所以,将《禹贡》作为夏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是可以的,若作为根本的地理依据,则还有待深入进行研究。

关于九州形成于伏羲时期的观点,在上古史、开封史中,也是具有历史地理依据的。如西汉纬书《易纬·坤灵图》记载:“伏牺立九部而民易理”。“九部”,当为九地、九州的别称。

战国魏国大梁(开封)所编《竹书纪年·太昊庖牺氏》记载:伏羲“以龙纪官,立九相六佐治九州”。“伏羲立九相:共工为上相,相皇为下相,朱襄、昊英常居左右,栗陆居北,赫胥居南,昆连居西,葛天居东,阴康居下”,云云。这就明确提出,九州为伏羲所始划。

《竹书纪年·前编》又记载:“伏羲始定四海之广,作八卦,分九州。制九宫,因此制九州……太一者,北辰神明也,下行作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谓之九宫。太一下行,九宫从坎起,自此而于坤宫,而震宫,而巽宫,所以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又自此而从乾宫,而兑宫,而艮宫,而离宫,行者周矣,上游息于太一之宫,而反紫宫行起。此太昊以八卦有九宫,因此制九州矣”。由此,把伏羲划分九州的依据,是八卦、九宫图,九州在四海之内的关系说清楚了。此外,其他史典也有类似记载。

可见,九州,是伏羲依据八卦、九宫图,即上古时期的历法而划分的,也是有法则、规律可循的,更是三皇五帝夏商诸王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印证。

研究上古时期华夏民族及其文字、文化、文明的发源,却离开甚至背离华夏民族创造的太极历法文化,是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不可想象的。

以上仅为一家粗浅认识,供大家研究上古历史文化参考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