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睢水是华夏文明发源的重要流域 (二)

作者:开封·韩鹏     

(接前篇)

三、微子启自开封东迁始建宋国。

商代末期,帝乙立纣为王,纣的庶兄微子为卿士,被封在开封朱仙镇古城“启封”。清代藏书家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卷7》记载:“开封者,故宋微子启所封地,因以为名。避汉讳,改开封。”所以,微子也称“微子启”,到了汉代为回避汉景帝刘启名讳,“启封”改称“开封”,“微子启”也改称“微子开”。

周成王平定三监叛乱后,为借助商帝乙王子“微子启”的威信,安抚豫东地区的殷商遗民,即周代的东夷人,以达到护卫豫西周朝东都洛邑安全的目的,便封微子启为宋公、建宋国,鼓励他向五行五方的“木”“东方”一带发展,去坐宋地的国君。对此,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指出:“周武王灭纣,封其子武庚。武庚企图恢复殷商王室,与管叔、蔡叔联略举兵,而为周公旦所败,改封纣父帝乙之长子微子启为宋公”。这说明微子启“宋公”及“宋国”,应出自周成王时期,而非周武王时期,也是“宋国”之“宋”含有“宋国”的地理和文化原因。

自此,微子启开始自开封朱仙镇启封古城,向东部的留邑(今陈留镇东部、杞县北部)、兰考东南古戴国一带迁徙,宋国也随之建立在开封东部的古留邑(今祥符八里湾乡初刘)、戴国(今民权内黄集)地区。微子启在宋国留邑去世后,下葬留邑东山。后宋国留邑被郑国、陈国所占,宋国将留邑之名改迁东部的微山湖之地,后人建微子启(古留县治,今微山岛西湖内)墓祭祀,而宋国、郑国、陈国最早争夺的“宋国”“留”邑,则改为“陈留”传承至今。   

春秋初期,宋国、东夷人逼迫杞国迁徙山东滕县、新泰一带后,位于睢县西南部的杞国旧地,成为楚国、郑国、宋国、陈国等争夺的重点地区,战争连绵不断,也成为宋襄公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30里)与楚成王“仁义之战”的重要起因。

“泓水之战”在睢水之南,战场距离宋国后来的国都睢阳(今商丘南)与襄邑(今睢县)远近相当。但在泓水之战后,宋襄公不逃回宋国国都睢阳,却逃回距离等同的襄邑,死后也下葬此地,不能不让人对当时的宋国国都在商丘、或是睢阳产生怀疑,也对宋国国都是否曾在睢县襄邑产生遐想。

睢水,即沮水,源头在开封北部的济水,即姬水、若(弱)水、玄水。这里有上古时期的玄池,也称元池、乐池、晋池、黑池等,是黄帝出生和杀的青丘,也是黄帝长寿百岁的咸池、寿丘。据汉代易学著作《河图稽命征》记载:陈“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黄帝于青丘。”即指此地。

黄帝长子玄嚣的孙子帝喾,也称帝俊、帝浚、帝鵔等,本以开封古鵔鸃,即浚仪之浚水、鵔鸃之鵔鸟得名。青丘还是帝喾与妃子、简狄玄鸟生商之地。故北宋地理总志《太平环宇记》记载:开封“浚仪:青丘,亦曰玄池。女娀简狄浴于青丘之水,有玄鸟遗卵,吞之生契。即此水也”。战国魏国大梁所编《穆天子传·卷二》记载:“(穆)天子三日休于玄池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是曰乐池。”可见,“青丘”也是帝喾和有娀氏简狄儿子、商人始祖契,即閼伯出生的商山、商丘、商地,且两史“玄池”“乐池”,同为开封古浚仪一地。

这进一步说明,契的出生地商丘(山)和微子启宋国的源头启封,均在开封古陈留之地。

直到五代末期,赵匡胤在黄帝母系陈附宝居住地陈桥(乔、峤)发动兵变,建都开封时,也因发迹于宋州节度使之故,而国号“大宋”,又一次用宋文化把开封、商丘联系在一起。

可见,商宋一直与开封、商丘、睢县保持着历史、文化、地理上的不解之缘。

四、华夏文明发源于河济、灉沮、汴睢流域。

黄河,大约东西贯通于10万年~1万年前。荥阳以东的豫东、豫东北、豫东南地区,是上古时期太行山、北邙山与河水、济水、渤海、黄海交融的“山海”地区。它地处黄河下游的首端,是华北、黄淮扇形冲击平原形成的最早地区,也是河济二水交汇、雍塞、积土形成的河洲之地。伏羲在此肇始了太极八卦文化,又运用八卦方位原理,在河洲之上划分了九个河洲,即九州。九州的中央核心之地称作中州冀州(大禹豫州),与八卦九宫图的中(五)宫相对应。

上古时期的伏羲“九州”,并不是西周初期由黄河下游商都西迁到洛阳东都后,导致中国(原)政治中心西移才出现的大九州,而是商代之前伏羲、夏禹划分的小九州。昆仑山、青丘、河济、灉沮、汴睢等山水的人文源头,都开始于荥阳荥泽东部的河水、济水、鸿沟、睢水流域,这与河水、济水的自然源头在黄河中上游有着较大的地域区别。

而这一地区,正是黄帝和炎帝孙女嫘祖成婚,育化炎黄子孙的核心区域,古称昆仑山、天地之中。它是上古中国一切人文山水的地理发源地,是河图洛书文化,即伏羲先天八卦文化形成的核心地区。至于西周东都洛阳之地的河图洛书地名文化,应源于商末时期周文王在河南汤阴羑里城创建的后天八卦文化之后,其山川地形河流等,也对应汤阴一带后天八卦的地理方位文化。

以上是我对于河南豫东上古历史、地理、文化和开封、商丘历史文化渊源、传承规律的几点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以上文章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国学百科网意见,仅供学术探讨。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