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我们心目中的“孔子”与真实的孔子

——试评顾颉刚先生 《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

来源:《孔子文化》第25期

作者:尹亚双

提到孔子,恐怕没有人不知晓,即使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能略知一二,可见孔子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树立起了一面旗帜。对于孔子的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有人习惯说孔子是圣人;有人说孔子是君子;有人说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有人说孔子是思想家,等等。所以我认为,孔子不仅有两个,而是有很多个形形色色的“孔子”。正如那句话说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里对孔子都有一个定位,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儒学经久不衰的原因。对《论语》、对儒学的研究因人而异,也就能够畅所欲言,只要有充足的资料作为支撑,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继续维持其生命力。孔子形象是圣人也好,是君子也罢,就看学习儒学的个人如何进行取舍,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孰是孰非。

顾颉刚,原名顾诵坤( 1893.5.8-1980.12.25),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其旧作《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顾颉刚:《古史辩》第二册)也是谈孔子形象的,主要运用大量史料,比如《诗经》《尚书》《论语》《左传》等等,从词句中对比圣人与君子的区别。最后顾颉刚先生得出了一个结论:春秋时代的孔子是君子,战国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民国时期)又快要成君子了。要想更好地理解“圣人的孔子”和“君子的孔子”就要先对“圣人”和“君子”进行界定。这个界定可以依字面上的解释,也可以根据人们的个人情感来选择。这二者之间有共通之处,因此人们经常混为一谈。那么,何为“圣人”?何为“君子”呢?

圣人一般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指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比如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进行赞美时便会说“圣上英明”。其二,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专指孔子。这第二层涵义特别强调了德性的重要,有良好道德是圣人必须具备的一点。君子一般包括三个层面上的涵义:其一,对别人的尊称。其二,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其三,在古代指那些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从第三层面上看,君子也强调人格要高尚,与圣人有相通之处。当然,不论圣人还是君子都是拥有人生智慧的智者,这里所指的智慧并不特指从书本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而是指在处理问题、与人交流、看待人生的态度,也就是人生智慧。这种智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而是随着人生阅历的日渐丰富参悟出来的,更体现了这种智慧的深沉凝重,孔子也可谓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对于圣人与君子,孔子自己恐怕更倾向于将自己指向君子。此文中有一处是这么写的: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至, 又多能也。”子闻之日:“太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从这三人的言语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太宰把多能视为圣人的标准;子贡认为上天要将孔子塑造成一个圣人,多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孔子认为君子更适合自己,不必非要如此多能,以显示自己的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我个人认为,孔子自谦为君子一方面是比较妥当的,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再有智慧,道德水平再高也是凡人,终究不会羽化成仙,他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他并不是真的可以无所不能,所以他说君子不必多能,这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一种说法,而且孔子本身就是一个很切实的人,他说的一句名言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待知识应该实事求是,对待自己也应该自知。另一方面,君子是一个可望也可及的境界,平凡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一天也许可以成为真正的君子。而圣人是最高最完美的境界,严格意义上是不存在这样的人的。孔子知识渊博,为人处事符合标准,道德品格很高尚,又是伟大的教育家,总体上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他的成就也十分重要,真正做到了名留青史,流芳百世。但是,“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即便是孔子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因此,圣人对于普通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即便奋斗一生,也可能达不到这一境界。 孔子把自己定位于君子,这才是受人尊敬的孔子真相。顾颉刚先生在文章结尾处也点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也赞同孔子为君子的形象。

这篇文章中还说明了另一个关于“孔教”的问题。中国到底有没有宗教?我认为在古代社会,人们信奉的道教、佛教应该算是一种宗教,而且古人信奉这些宗教无非是祈求多幅,是充满美好愿望的一种情感表达,这无可厚非。我个人不太赞同把孔子视为“孔教教主”,我认为这是对孔子形象的一种曲解,孔子本人也可能并不会认同这一定位。他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有七十二弟子,广传儒家思想,这是毋庸置疑的。当时孔子的想法应该是比较单纯的,只是想把自己的思想,或者说儒家思想传播下去,是为了维持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当然这也体现了一种政治上的诉求。但后来儒学得到不断地发展与改造,为了统治者的需要而进行变动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这些变动与改造不管是起到了积极作用还是产生了消极作用,人们都习惯于将之归到孔子的身上,孔子已然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言人”,既受到一部分人的推崇,也在某一.时期受到人们的诋毁与抨击,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打倒孔家店”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 四旧”,此时的“孔子”处处挨打,人们将这些都一股脑地全部倒向孔子头上,我却认为应当替孔子说几句公道话,这也是自己的一己之见。我认为孔子在他所处的时代,有他自己的政治抱负,有他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目标,有他自己的人生观,他所做的,他所传递的,所影响的人都是因为他个人的魅力。儒家思想在他这里萌芽生长,后来经过众多流派的传承,这也是孔子无法预料到的。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中不仅有孔子的话,还包括他的弟子,后人对《论语》做出的各种译注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加工,是否能真正解读孔子的意图我们不得而知。既然我们接受了这种经过加工的“孔子语言”,认同这些体现我们价值观的内容,那为什么要将孔子至于风口浪尖上呢?人们可以对孔子的言论进行品评,可以有自己的见解,这反而是充满学术活力的一种表现, 但我们不可以对孔子的言论随意进行指摘,将那些不好的全部归咎于孔子身上。孔子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后人所处的时代环境改变了,需要对文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从儒家思想当中得到更大的支持。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在解读《论语》的时候,不能单纯地以现代人的思维思考过去。

顾颉刚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谈论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形象和汉代的孔子形象,道出“圣人”和“君子”两种评价,其中还有一个“哲人”的说法。哲是智慧的意思,智慧和聪明还是有区别的,聪明的人不一-定拥有智慧,但智慧的人一定是个聪明人。孔子是一位哲人,我之所以这么说不是想借此说明孔子有多聪明,也不是赞美他是伟大的哲学家,而是想突出孔子智慧的光辉。在《论语》中,我们学习到的是怎样做人做事,说孔子是人生道路上的指路人一点也不为过。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可以选择做一个表现平平但不会危害社会的人;也有人会选择做一个损人利己的人。读《论语》最大的意义不是看能背出多少篇目,能对《论语》了解多少,而是当你想要或者没有意识犯错误,产生恶的意念时,《论语》能够消除这些恶念。也就是说,《论语》代表着教人向善,帮助人们铲除邪恶的动机,当你读《论语》并能真正领悟其中做人方面的道理,能够阻止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论语》能达到这种效果,这才是它发挥的最大的作用,也许这才是孔子最想看到的吧。一个人不管有多么高的文化水平,如果道德品质低下,那么他依然是一个“侏儒”。相反,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即使渺小的如同一-粒尘埃,也可以映出高大的形象。孔子既平凡,又伟大。看似矛盾,却是最真实的表现。春秋时代的孔子也好,汉代的孔子也罢,在孔子逝世后,真实的孔子已经不在了。后人对孔子的各种追封和标榜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这些身外之物只是后人根据自己的时代要求赋予孔子的一.些形象,而这些形象,孔子是不能做出自己的选择的。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孔子,尽管不太现实,我们也希望能够将孔子尽量还原到最真实的状态。哪怕这个过程中会暴露出孔子作为凡人的不可避免的缺点,也是情理之中。但时代越是久远,恐怕我们离真实的孔子越远。

正如开头所说的,孔子形象并不是一个,而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孔子”,人们心中自有一.套标准,以此来界定孔子。在今天国家如此大力度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孔子和儒学当然属于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也为社会所提倡。这就引起了很多文人学者去研究孔子、《论语》 和儒家思想,也产出了一批较为优秀的研究成果,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可否认,也有一部分人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是基于某种目的而研究,导致出现一些偏离真实的情况,这是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警惕。这貌似与本文所说的不太贴题,但却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反思的个问题。不仅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而是学习儒家文化的人都需要时刻警醒自己,不忘初心。

我希望孔子能够成为人们心中的一杆秤,时不时地把自己衡量一下,让孔子真正成为人生道路上能够指点迷津的“君子”,从而让自己得到质的飞跃。这应该是我们学习儒家文化达到的一种境界吧。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