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孟子学说略论

来源:《孔子文化》第20期

作者:巩宝平

孟子学说内涵丰富,围绕仁义礼智等核心范畴,阐述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修养等方面的见解,涉及王霸、义利、经权、人性善恶、人与禽兽之辨等议题。孟学在历史上几经起伏,曲折发展,但其思想深刻,影响久远,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与现实价值。在孟子学说的学理探究和通俗化普及方面,以往成果良多,也有某些不足,但总体上正朝着更为全面、客观的良性发展方向前进。

一、丰富内涵

孟子汲取上古三代礼乐文明,对仁、义、礼、智、乐、信等儒学思想范畴进行融汇贯通,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体系,主要包括人本论、性善论、仁政论、修养论、人伦观等。

人本论。孟子将仁义礼智视为人之本心、良知良能,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准,这是其心性思想的基点。他认为“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他以天赐美德来论证仁义礼智的必然性,“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告子下》),即人天生是仁义之辈,人应该是仁义忠信者,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准,是文明社会的标准。当然,现实中出现无侧隐、羞恶、辞让、是非的情形,也有弃天爵而务人爵、舍本逐末的例子,盂子认为这是一种异化的结果,而非初始的本来面貌。

性善论。不忘初心,人性本善,是孟子反复强调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和上述的人本论相比,这种性善论是对人之四端中仁端的提炼,也是承孔子人而有仁的合理内核而来。孟子认为侧隐之心是仁之端,是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从而推论出人性本善。而现实中不善是善心被溺陷于后世不良的环境的结果,如同面前一座寸草不生的山,数百年前它可能芳草萋萋,绿林遍地,只是因为后来经常无限制地放牧而致生态破坏、最终童山濯濯,无草无树。那么,如何求这颗被放逐的“良心”?孟子讲要时时注意存养,就如同培育小树一样,内仁外礼,所谓“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不过,孟子性善论将性本善建立在理应如此的前提下,存在相当大的理论缺陷,它以虚构历史列举实例来说明其正当性,这种坐虚为实、以偏概全的做法使得整个人性论缺乏更为严整的理论闸述。后经荀子、扬雄等人的批判和修正之后,儒家的人性论得以完善。当然,在先天人性与后天教育的关系上,儒家一贯主张人性向善、环境塑人,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英语谚语言”Habit is the second nature” ,说的也是此理。仁政论。在论证人之为人和人性本善的基础上,孟子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实行与民休息、轻刑薄税的仁政,实现古代“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的王道之治。所谓“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当然,具体的物质保障是一项政治思想得以推行的前提,孟子力主恢复古代井田制,使民众有足够的物质生活基础,然后再施以礼义教化,从而实现王道仁政,即如其书中所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孟子倡导仁政王道,涉及到王霸、义利之辨,一般认为孟子贵王贱霸、贵义贱利,只是泛泛而论,是指在王道和霸道、义与利皆有可能实施的前提下如何选择的问题,而非偏执地一味追求无任何前提的王道、正义。就义、利关系而论,孟子认为涉及民众利益的民生是第一-位,在经济发达、生活小康之后,才可实施礼义教化,否则“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了解了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纠正学人对孟子仁政思想的某些偏见。特别是当读者看到首篇首章“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时,容易产生孟子只重仁义而忽视利益的结论。这里的利绝非指民生之利,而是指置民意于不顾的君主私利或与民生冲突的国家利益。贵王贱霸,也是孟子当时霸道横行的现实而发,他宣传儒家王道仁政,投入精力最多的恰恰是当时以霸道胜人的齐国,在他的心目中,具备了霸道之业的国家离王道也不远了。大国称霸,继而追求更高的王道服天下,为小国作出表率,从而实现仁者无敌,天下太平。当然孟子仁政弘扬的主题是礼义之治、王道思想,需要以民为本、发展经济,但更重要的是君臣治国劳心者首先皆贤能之辈,以仁义为先,示范于民众,使民众相率而行,从而实现贤能治国、惠及天下的王道、仁政。

人伦观。孟子所言人本论、人性善、仁政论,都关乎人伦道德,如何处理亲亲关系,继而推恩至亲属之外的人际关系。即与己身关系最为密切的家庭内部关系之和谐与否,是梳理其他一切关系的关键和中介,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正因为此,孟子才说他理想中的王道仁政,就是孝弟而无他,“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告子下》,为人为政要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下》)。那么如何处理亲亲之间的关系,对当时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乡土社会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处理好父子、兄弟关系,孟子日:“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离娄上》),他将仁义礼乐纳人处理父兄关系之中,是一个极具创新的作法,这异于之前的孔子和之后的荀子对仁义礼乐和父兄关系的看法。

修养论。从上面谈到的道德为人、天性、政治、家庭的关系,仁义礼知乐等儒家理论范畴的重要性,只有人人以仁义礼知等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思想,才能为文明社会之人;只有人人都能以诸德来规范自己,方可使人心向善,复其本真之善;只有君臣与民众都讲道行德,方可实现理想的王道仁政;只有父子兄弟以仁义相待,方可实现家庭和谐,家和而后万事兴。但归根到底,所言理想人格、政治、家庭关系都牵涉到人的修养这一关键问题。这也是为何儒家异常注重修养,从言谈、举止到内心修炼,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具体到孟子,他主张居仁由义门礼,以此三德构筑人生修养的大厦,为齐家、治国奠定坚实基础。“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人是门也”(《万章下》)“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滕文公下》)。今人所论孟子的具体修养途径,如不动心、存夜气、养浩然之气求放心等,实际上就是追求仁义礼知四重道德护持下的修养境界,按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说,孟子所讲修养就是振奋向善人心、提升文明程度,摆脱自然、功利境界,而向往道德、天地境界。(待续)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