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儒行》真伪之我见

来源:《孔子文化》第17期

作者:吴云

(续上文)

《儒行》中将“儒行”的主要品德理想描述为仁、忠信、尊让等,当然这些都是儒家所强调的,但通观《儒行》中孔子之语,对儒之高行极尽突出渲染之能事,正如前人所说“有夸大胜人之气,少雍容深厚之风”,“不类圣人气象”。而且,《儒行》中的思想与《论语》中描绘的也有些出入,举几点为例:

1.“哀公命席,孔子侍日:‘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凤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孔子否定了“为人”的“今之学者”,赞同“古之学者为己”的做法,孔子当然也不是“瓠瓜”,不能“系而不食”,但为等待别人的聘、问、举、取而“夙夜强学”“怀忠信”“力行”,与孔子的某种程度上只有忘记目的才能更好达到目的的认识是不符的。

2.“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孔子既然要“义之与比”,既然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既然赞许颜渊的“进而不止”,又怎么会“难进而易退”呢?孔子的言行举止在遇见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下是不一样的,应该不会简单笼统地用“粥粥若无能也”“起坐恭敬”“不断其威”来形容人应有之容貌。

3.“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孔子说过“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之何又“势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以及“来着不豫”?

4.“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其过失可微辨不可面数也”,对这一句的理解关键似乎在“不可”的反应是什么,什么样是“微辨”,什么样又是“面数”。弟子质疑孔子的时候,孔子的反应是“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耳,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当然弟子们的批评可能不算“面数”,他也无须“不可之”。但只看孔子说过的这句话“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这个“幸”字就足以说明孔子对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是非常欢迎的,所以不论是“微辨”还是“面数”,孔子应该都不会“不可”,除非这个“面数”是泼妇骂街式的“数”。

5.“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论语·先进》记载: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之为之椁。子日:“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乡党》中又有“缁衣,羔裘;素衣,魔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齐,必有明衣,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储而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任,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不仅有多套外出衣服,居家还要有“寝衣”;不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惟酒无量”。居室是否狭小、环堵是否萧然不清楚,但孔子有车,还有养马的厩,可见条件也不是很差。像这样“易衣而出,并日而食”根本就不是孔子的写照,更不是孔子的主张。

6.“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孔子说过“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要是能以义得之,孔子也很想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勿,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日:‘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从这些可以看出孔子虽然主张先劳后获,但肯定不会赞同这些不求回报的做法,这样只能成一己之名,从长远看来,是不利于社会健康有序的运转的。

7.“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砺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孔子想参与政治,“好从事”是不可否认的,仕而“不臣”“不事”,即为臣而不臣,可乎?如果君不君,孔子是否会不仕呢?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1)“孔子为鲁司寇,见季桓子(原文为康子,有误)。桓子不悦,孔子又见之。宰予进日:‘昔,予也尝闻诸夫子曰:‘王公不我聘则弗动。’今夫子之于司寇也日少,而屈节数矣。不可以已乎?’孔子日:‘然。鲁国以众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则将乱也。其聘我者,孰大于是哉!’”如果予以分国,不更是“其聘我者,孰大于是哉!”吗?怎么会不臣不住呢?(2)孔子曾公开批评过卫灵公的无道,但在卫灵公去世前还为“际可之士”于卫达五年之久。(3)以费叛之公山不狃等“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召,子皆欲往。这|哪是“不臣”、“不事”的样子呢?而且当时孔子回鲁是因为鲁之当政者“以币迎孔子”而将用之,也就是说孔子还没放弃出仕。在“鲁终不能用孔子”的情况下,孔子才“亦不求仕”。可|见在当政者还愿意用孔子的时候,他是不会先“不臣”的。孔子虽然有一定民主意识的觉醒,但他太执着于礼制, 应该不会提出“不臣”“不事”。

8.“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这段话表明儒者兼具仁之本、地、作、能、貌、文、和、施,可谓仁之又仁,说是“尊让”,让人感觉一点也不尊让。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他自己常说未见仁者,常说自己非圣仁,只是好学。虽然有过“文在兹”、“欲仁,斯仁至矣”之语,但也并不是认为自己已达到“仁”,只是说自己知“道”、好“仁”并学而不倦而已。弟子们就更不可能兼此而有之了, 连颜渊也只是“三月不违仁”。孔子怎么可能以如此高山景行的I品德许所有的儒者或者自己呢?

以上为后学读《儒行》的一点感受 ,因所学所知甚少,所论多有欠安处,敬请师友同仁指正批评。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