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弘扬中华伦理,传承民族精神——读《中华伦理范畴》丛书

来源:《孔子文化》17期

作者:靳旭博

2006年始,时任孔子研究院院长,现为曲阜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傅永聚教授与曲阜师范大学韩钟文教授、山东大学曾振宇教授联合国内数十位专家学者,便着手筹备编纂一套体系完备、内容详实、系统研究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华伦理范畴》丛书。《中华伦理范畴》丛书第一函十册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经过编者们辛勤笔耕,《中华伦理范畴》丛书第二函九册又于2012年12月得以出版,该函集中梳理了节智明谦美等九个基本范畴。

丛书第二函继承第一函的指导思想 ,以“以德治国”及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总要求为指导,以系统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形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用扎实的专业研究成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总体上看《中华伦理范畴》第二函这套丛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楚,学术权威性高,可读性强,凝聚了中国传统伦理范畴研究的最新成果,实现了优秀学术成果的普及化,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思想精华,以史鉴今,资政育人,面向未来,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是继第一函后又一部宜扬和普及中华伦理文化的鸿篇巨著。据丛书第一函十册和第二函九册书的内容,我们可将中华伦理文化的特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人情的人本主义。中国古代伦理思想有一个显著的倾向,即肯定人在天地之间的重要地位。儒家的《易传》以天、地、人为“三才”,道家的《老子》以道、天、地、人为“四大”。《礼记•礼运)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张载则提出“为天地立心”之说,认为天地本来无心,人对天地的认识就是天地的自我认识。这些说法虽不尽相同,但都肯定了人在宇宙之间的重要意义,可以谓之人类中心论。人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这种“天人合一”与“天人合德”的超然宇宙观,始终是中华伦理文化的基础,这对塑造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将欧洲中世纪神本主义的基督教文化称为“天学”,将宣传“轮回”“因果报应”的印度佛教文化称为“鬼学”的话,那中国的伦理文化就可以称之为“人学”。

人本主义的伦理文化奠定了和谐社会的观念基础。修身内省、完善人格、重视情操的伦理道德观,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人们自我价值的基本要求。《礼记•大学)把“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并说“王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即只有努力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才能有良好的道德行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处理文利关系上,中华伦理文化主张在世俗生活中尚义不尚利,提倡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孔子告诫人们要“见利思义”,并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申叔时说“义以建利”。在他们看来,义与利不仅不是绝对对立的,反而是“德、义,利之本也”。用道德来约束和调节利才能得到长久的大利。同时还主张“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也就是说,要在利的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保持义与利的种平衡。

中华伦理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最高目标,当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提倡“以又为上,先义后利”,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孔子孟子的“天下为公”,到康有为、梁启超的“大同世界”;从范仲意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林则你的“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都体现了仁人志土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精神。“舍生取义”的高尚境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捐躯、为民献身,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崇尚中唐的处世态度。在处世态度上,中华伦理文化充满看强烈的中庸气息,具体表现为进退有度、不偏不倚、过就不及的为人处世之道。儒家把中庸称为“至德”,认为中庸所言之“中”。是指坚持正直原则,也就是“无偏无颇,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体现在个人品德上,表现为“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奉而不骄,威而不猛”。应用于为人处世,则要求凡事讲求适中,适可而止。“过“与“不及“都有违中庸的要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大力提倡中庸之道。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是高尚的伦理道德原则,是君子应具备的品行。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中庸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精神境界。它力求通过折中调和的方法,达到中和稳定的最住状态。

中庸之道是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根本途径,它倡导人们行事要保持好“度”,不能偏激。在人际交往中,它提倡人与人要和谐相处,告诫人们不要过于张狂,也不要过于拘谨,做人要懂得谦让,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安定、有序的状态。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情境下,西方强势文化以各种形式、无孔不入地横扫全球,东方及其他地区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边缘化,乃至丧失了本民族传统,走向西化,造成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断裂,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后果便是民族精神和民族之魂的沦丧,民族之根的枯萎。正如罗国杰先生所说“一旦一个民族抛弃或失去了自己的民族传统,或者被别的民族的文化所征服,那么,这个民族的生存也就岌岌可危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对中华伦理文化进行系统总结、归纳和诠释,既是一种普及和宣传,又是一种承装和弘扬。中华伦理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大家庭休戚与共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勇开拓的精神源泉,亦是现代化道德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

总之,我们要把中华伦理文化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古今融合,贯通中外,与时俱进,形成“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价值观,才能将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由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发起编篡的《中华伦理范畴》丛书,可以说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版将为弘扬中华伦理,传承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大贡献,同时这也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后世的重大文化工程。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