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内容的建构(三)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汪受宽

(接上文)

《春秋》是一部编年史书。据说孔子曾使子夏等十四人去周王室访书,求得一百二十国史书。孔子以鲁国编年史《春秋》为基础,根据尊奉周王室,总结历史发展法则的精神,对史事进行书写删削,终于写成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一前481),有思想有义例的编年史著作。《春秋》全书16572字,记有1800多条史事。每事一条,短则1字,最长者45字,平均9字,犹如现代文章的标题。如果说,其他经书是孔子载道之书的话,《春秋》则体现了孔子的“用”。孔子称该书“如用药治病”,通过对春秋242年历史的叙述,按照其“正名”的主张,注重史事记载的褒贬,对各种统治人物进行严格褒贬,作为存王道和惩恶劝善的工具,即使“乱臣赋子棋”,又为后王树立了为政的榜样。孔子对此书极为重视,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春秋》内容简单,且有许多“微言大义”,于是产生了解释《春秋》的著作——“传”。汉代,有五种《春秋》传,真正有影响并被列入经书而流传至今的,就是左丘明《左传》、公羊高《公羊传》和穀梁赤《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分别从史事、寓意和思想上解释《春秋》。

西汉独尊儒术,以《易》、《诗》、《书》、《礼》、《春秋》立于学官,为“五经”。东汉时加上《论语》、《孝经》,合称为“七经”。唐朝时,将《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将《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诗》、《书》,合称为“九经”,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在以上“九经”之外,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共“十二经”。北宋时《孟子》正式列于经部,和《论语》、《尔雅》、《孝经》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十三经》的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我们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当以《十三经》为首选。

三、孔子思想“六德”

作为中国三代思想文化历史记忆的总结性成果,孔子在其整理的六经和言论集《论语》中反复阐发其思想主张,以挽救社会颓废风气,重塑国人素质,实现社会安宁。这些思想主张,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孝等六点。《尚书•虞书•益稷》有“以五采明施于五色作尊卑之服汝明,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孔传称:“言欲以六律和声音,在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又以出纳仁、义、礼、智、信五德之言施于民,以成化。”川将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德”。此五德,汉唐经学家也称为“五常”。西汉董仲舒《贤良对策》有:“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者修饬,故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建及群生也。”隋陆德明《经典释文》亦称:“五常谓仁、义、礼、智、信。”但《尚书泰誓》“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郑玄注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法天明道为之。”两者解释不同,容易产生异义,且五常之常,一般人难以理解,而德字道德伦理操守的含义人所共知。故用《尚书》孔传义,称仁、义、礼、智、信为“五德”,我们加上被称为“德之本”的“孝”,合称“六德”。

在孔子学说中,“仁 ”是道德规范的核心和人生最高的道德境界。《论语》中108次论及仁。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日:‘爱人。’”讲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待人处世中的爱心良心品德。要达到仁的境界,就要智、勇、信、忠、恭、敬、恕,尤其表现在忠、恕两方面。孔子认为忠、恕是达到“仁”的必由之路。《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做任何事既要考虑到自己,更要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自己不愿意的,就不能加于别人,仁不能有私心,更不能有所偏心,兼爱无私是仁的最高境界。仁就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孔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要勇于为了实现仁而献身,不能为了活命而损害仁。子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当然,在孔子的心目中仁并不是泛爱众,而是有明确的善恶观。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还提出仁就是人、为政在人的观点。哀公问政,孔子言:“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将“仁”视为人与禽善的最大区别,开辟了思想史上的“仁学”。提出政治的好坏,关键在于人,不仅要有好的政策,还要有人来坚持执行。为政者要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其中最重要的是亲亲,就是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做起。孔子进步提出,所有的为政者,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去按照规矩行政就是仁,这样做,就能树立榜样,使天下人全都归向于仁。能不能做到仁,全在于自己,而不能埋怨客观条件。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同时也将人仁提到道的高度,成为“人道”一词的滥觞。他进而发展孔子“为政在人”说,明确提出“仁政”说。孟子对梁惠王说:“地方百 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川孟子的“仁政”说,上承春秋时期的“德政”思想,内核是孔子“仁”的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将爱人之心推及于政治措施,“为政施仁”,而其基础则是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说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未被采纳,直到西汉时期随着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的确立才受到重视。宋代理学发展了孟子“仁”的理论,不仅将其视为人的本性,更将其上升到哲学层面,视之为世界的本源。

义(義)字从羊从我,本意具有美善、适宜之意。在《论语》中24次阐述义的含义,将义视为君子的道德标准和行事的出发点。《礼记•中庸》言:“义者,宜也。尊贤为大。”间义就要处事适宜正当,维护公平正义,为此,就要尊重和任用贤人。西汉公孙弘进一步解释道:“义者,宜也。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要处事适宜,就必须有明确的是非观,要有正确的行为规范,这才是义。义是君子与小人区别的标志,君子明晓仁义,小人只知道财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君子来说,义是第一要务,要见义勇为,但又不能乱为,更不能逞匹夫之勇。孔子言:“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对怎样才可以称为成人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见到财富和利益时首先想到是否合于义,二是见君亲有危难就要不顾危险去施救,三是当自己贵达时不应忘记自己卑微时的承诺。人要安贫乐道,不取不义之财。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责,于我如浮云。”孔子自称过赤贫的生活也有自己的乐趣,通过不义的手段获得富裕和尊贵,不是我应该做的。孟子则说:“义,人之正路也。”孔子提出的重义轻利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并最终成为社会上层和底层一致重视的道德标准,“义”成为忠诚、扶危济困和相互帮助的代名词。(未完待续)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