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重新审视先秦文化元典(一)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赵逵夫

[摘要]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一大批思想家从各方面思考社会发展中伦理、道德、礼仪、法制等方面的问题,留下了大量论著。这些论著给后代以长久的影响和无限启迪,是中国文化的元典。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意识形态归于一统,不仅儒家思想不断被曲解,先秦诸子其他几家也被掩盖与曲解;近大半个世纪中由于历史的原因也未能真正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先秦各家思想,存在简单化、贴标签的现象,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论各家各派,重在论一家与一家之异,而忽略一家内部之异与各家间的影响流变。慎到与韩非同为法家,但思想上有很大区别,慎到的法制思想与今天的法制思想颇多一致,其“势”的思想反而与庄周的思想一致。纵横家是先秦诸子中最受病诟的一家,但《鬼谷子》一书实开我国古代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之先河。道教从宗教的方面看并不是很严密、完善,应与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无神论思想,而且这些思想包含在一些重要典籍中有关。这些问题都是以往的研究所忽略了的。

[关键词]文化元典 先秦诸子 道家 法家 纵横家 无神论 道教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形成时期,各学派的思想家都在回顾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认真思考此前一些圣君贤相、名儒大德有关论述的基础上,为社会的和谐与正常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百家争鸣,可以说对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都作了穷尽性的探索,为后代留下大量有价值的文献。它们给后人以长久的影响和无限启迪。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我国两千多年以来一直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历来的士人、学者,没有不读“四书五经”的,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论事说理总以儒家所宣扬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一套为原则。但马克思主义从十九世纪末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在中国一些启蒙主义思想家和东南一带知识分子中传播开来;苏俄十月革命之后,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翻维持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已是当时有远见的知识分子的共识,而且这种看法很快传播开来。可见儒家思想中也有很多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的因素。而历代统治阶级满口“仁义道德”,他们有意歪曲了儒家思想以维持与巩固封建统治。今天我们研究儒学,要从原始儒学入手,吸收与弘扬其民主性的精华,并且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加以新的阐释。

先秦时其他思想家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吸收、弘扬的东西。如墨家除了“天志”“明鬼”的唯心主义思想应该批判,“非乐”、“尚同”之说有其局限性之外,其他如“尚贤”、“节用”、“节葬”、“非攻”、“兼爱”等总体上说都值得肯定的,不用多说。后期墨家已不再提“天志”、“明鬼”,而将其唯物主义的、科学的成分大力发挥,建立起比较完全的唯物主义体系。尤其在逻辑学和光学、几何学等方面有开创性研究,与先秦时期天文学、医学、数学的成就一起为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揭开了一个光辉的一页。只是由于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儒家重行慎言的传统、道家的“无为”思想,儒、道两家都张扬的“天人合一”及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束缚文人的思想推行的科举制度的影响,先秦之时这种自然科学思想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道家是近代以来受批判较多的一家。但道家的经典《老子》、《庄子》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仅因为其文辞好,《老子》中具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目前学界一致看法。至于它的思想究竟属唯物主义,还是属唯心主义,学者们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老子》一书无论在哲学上、军事上、政治上,都对后代一些思想家以多方面的应发,是不容面认的。我们对两千多年前的人不能以今天的标准来划分类别,确定是“打击”还是“依靠”的关系。

关于《庄子》一书,20世纪60年代以前都说其思想是唯心主义的,现在有的很有影响的哲学史著作认为它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对他在认识论上的反对独断与教条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法家讲“势”。所有的哲学史著作都说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的思想来自商鞅,“术“的思想来自申不害,“势”的思想来自慎到。但慎到讲的“势”,并不像韩非一样主要指权力、权势,而主要指已备的条件与事物的变化规律。《慎子•因循》中说:“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其“因”指顺就、凭借条件与变化,“化”在这里指主观地改变条件与改变规律。“细”指成效细小)。《慎子•威德》中又说:”故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这里“云”“雾”似可理解为地位优势,但其实主要是指条件。言飞龙、腾蛇也是凭借自然之力以达已功。韩非将“势”主要解释为地位和权力,成了他主张君主集权的理论依据。由这点也可以看出,对前代典籍的阐释中阐释者的思想与主张。我们今天对先秦文化元典的阑释,也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应有的主张。这当中有接受什么删除什么、以什么为重点和采取怎样的观察角度的问题,也有贯穿什么观念的问题。(未完待续)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