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考源(十五)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方铭

(接上文)

诚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左传•文公二年》说:“祀,国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重视祭祀即重视社稷。《尚书•商书•太甲下》说:“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礼记•曲礼上》说:“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檀弓上》日丧葬“必诚必信”,《礼记•祭统》说:“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又说,“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身致其诚信。……此祭之道也”。这是说祭祀必须建立在对鬼神的真诚的敬仰的基础上,即祭祀必须出于诚心。《论语•八佾》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祀祖先就好比祖先活着一样, 祭祀神衹就像神衹在现场一样,祭祀者应该有发自内心的对祖先和神祗的敬畏。

《周礼•春官宗伯》说:“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礼记•礼器》说君子之于礼“致其敬而诚若,有美而文而诚若”,《礼记•郊特牲》说祭祀要有”贵诚之义也”,“贵诚也”,又说婚礼“币必诚,辞无不腆。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妇德也”。这些论述,都是强调礼必须出于诚与诚信。《论语•八佾》载,子游问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强调敬与色,就是说孝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热爱。

《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正心诚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孟子•尽心上》说: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坚持诚实的德行,是刻意给人无限快乐的。《礼记•学记》批评说今之教者“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不能以诚使人,以诚教人,则必有失败之教育。

孔子教授学生,有文、行、忠信“四教”,其中的“信”主要是强调人与人交往的诚实及领导人的守信。《论语•学而》说,“敬事而信”“谨而信”“主忠信”。《论语•公治长》说:朋友信之。”《论语•子路》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信以成之”。《论语•阳货》说:“信则人任焉。”《论语•子张》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已也。”《论语•尧日》说:“信则民任焉。

守信即不欺骗。《论语•为政》载孔子之言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族?”輗是牛车上衡和辕连接的销子,軏是马车上轭和辀连接的销子,分别固定在牛和马的脖子上,传导力量至车轴,驱动车轮转动。人而无信,就如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就寸步难行了。《论语•颜渊》说子贡问政孔子,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伐原,原来计划的时间快到了,原仍不投降,晋文公下令撤退。有情报说原马上要投降了,所以军吏反对撤退,晋文公说:“信, 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即坚守诚信比取得战争的胜利更重要。《韩非子•外诸说左上》还载有吴起和魏文侯守信的故事,吴起路遇故人,约故人返回的时候来家里吃饭,故人到了晚上没有来,吴起一晚上没有吃饭,第二天派人请来故人才一同吃饭。魏文侯与猎人约第二天同打猎,第二天遇见大风,左右不让去,魏文侯坚持赴约。《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春秋时吴公子季札访鲁路过徐国,徐君喜欢季札宝剑,但是不好意思开口。季札看出了徐君之意,但因为有出使重任,不能没有宝剑,但打算等返回后把宝剑送给徐君。等到季札返回来的时候,徐君已死,季札说: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他还是坚持把宝剑挂在了徐君墓家的树上。季札与其说是不失信于徐君,倒不如说是不失信于自己的初心。

《韩非子•外诸说左上》载,曾子之妻到市场去,其子哭泣着要跟随着母亲,曾子委告诉儿子说回来后杀猪给儿子吃。曾子妻返回来,曾子欲杀猪,曾子妻子不过是给儿子说的戏言,曾子说,婴儿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欢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数也于是杀猪给儿子吃。

《韩非子•外诸说左上》还记载了楚厉王醉酒,与左右戏而击鼓,后来真有警,“击鼓而民不赶”,魏国率相也因乱击警报,人民不信幸理,后秦人来袭,差点败亡。这两个故事可以比拟周幽王为褒姒举烽火的例子,《史记•周本纪》载周幽王爱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举烽火而博褒姒之笑,失信于诸候。

《吕氏春秋•离俗览•贵信》说:“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於身,乃通於天。以此治人,则青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负。作为领导人和执政者,守信和信赏必罚,是获得人民信任的前提;一个人,如果交友不诚信,则没有朋友;一个工商业者如果不诚信,就离破产不远了。

需要注意的是,诚信必须以仁义为前提,即只有符合善才有诚信。《礼记•中庸》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也就是说,诚信必须以实现善为目标。《荀子•不苟》说:“君子养心莫善於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朱子语类》卷十六《大学三》说:“然诚者,真实无妄,安得有恶!有恶,不几于妄乎?”

《左传•宣公二年》载晋灵公无道,派鉬魔杀大臣赵盾,鉬麂见赵盾早早起床,穿好衣服,坐着假寐等候上朝,感叹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于是触槐而死。鉬麑选择了仁义,而放弃了“信”。《论语•子路》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孔子认为,如果背离仁义而谈“信”,无疑是小人之行。《孟子•离娄下》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论语•子路》载,叶公赞扬“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以为“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又《庄子•盗跖》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直躬者“诚”,尾生则“信”。《准南子•泛论》说:“言而必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直躬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尾生与妇人期而死之。直而证父,信而溺死,虽有直信,孰能贵之?”“直信”即诚信。诚信当然是美德,但是,叶公之直躬者背父求直,尾生不智,为信而抛弃父母昆弟,皆背离了仁义。《论语• 阳货》说:“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贼即残暴。

孔子重视诚信,但认为违背仁义则无诚信。《论语 •宪问》说:“不逆诈,不億不信。”即不能轻易怀疑他人的诚信。《孟子•万章上》载孟子认为舜善待欲谋害自己的同父异母弟象,因为象说他是因想念兄长,所以来见舜,“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舜善待象,正是宅心仁厚的体现。(未完待续)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