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方铭
(接上文)
十二、友善释义
“友善”指人与人之间友好和善的关系,“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亲善、友好、温暖、互助的人际关系。
在先秦文献中,虽有“友善”连用的例子,但是,“友善”并不是一个固定搭配的词组。《论语•季氏》载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邢昺《论语注疏》解释说:‘此章戒人择友也。……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善柔”组成一词,而“友”是“善柔”的主语。《管子•四称》载管子说无道之臣之特点时说:“不与善人,唯其所事。倨敖不恭,不友善士。”又说:“迁损善士,捕援货人。入则乘等,出则党骈。货贿相入,酒食相亲。”《荀子•大略》日:“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诗》曰:无将大车, 维尘冥冥。’言无与小人处也。”在这里,“善人”“善士”组成一词,“友”作为动词使用。
“友善”作为一个固定的词汇,在汉代以后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初学记•人部•交友》引《孔丛子》曰:“子高游赵,平原君客有邹文节,与子高相友善。”子高即孔穿,是《孔丛子》的作者孔鲋的祖父。孔鲋是孔子八世孙,曾为陈涉博士。《汉书•息夫躬传》载:“息夫躬,字子微,河内河阳人也。少为博士弟子,受《春秋》,通览记书。容貌壮丽,为众所异。哀帝初即位,皇后父特进孔乡使傅要与明同部,相友善,躬繇是以为援,交游日广。”付晏是汉哀帝傅息后之父,汉哀帝祖母定陶博太后从弟,管至大司马卫将军,封孔乡候。息夫躬与傅晏同郡,私教甚好,后待诏黄门,因“数危言高论”,因检举东平王奎而受汉袁帝器重,任光禄大夫,封宜陵候。因惧怕被权贵所害,曾作强体《绝命辞》陈述自己所处危殆的环境及对忠而见嫉的幽愤,后因受人诬告被捕,暴死。
又《汉书•段会宗传》日:“会宗为人好大节,矜功名,与谷永相友善。”段会宗,字子松,天水上邦人,是西汉著名军事家和外交家。曾两次出任西域都护,四次出使乌孙国,平定乌孙内乱,册立新君,为西域归附汉朝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最终逝于乌孙国。谷永在汉成帝时累迁光禄大夫,依附王氏集团,屡上疏言事,专以攻击皇帝及后宫为能,不受皇帝亲信。官至大司农。谷永与段会宗是好友,当段会宗第二次出任西域都护时,谷永怜悯段会宗老迈而远赴异域。
汉代以后,在使用“友善”一词的时候,只强调了两人之间关系的亲密,多不涉及两个有友善关系人的价值正负。而在孔子及原始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友”与“善”不仅仅体现亲密、友善之意,更体现“以善为友”的价值取向。这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应该珍视的传统。
友,本义指朋友。《说文解字•又部》日:“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即朋友是有共同志向的人。《释名•释言语》日: “友,有也,相保有也。”即朋友是互相促进、互相扶持的。《论语•卫灵公》载孔子日:“道不同,不相为谋。”《荀子•大略》说:“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湿。夫类之相从也,如此之著也,以友观人,焉所疑?”《盐铁论•忧边》文学引孔子日:“不通于论者难于言治,道不同者,不相与谋。”《颜氏家训•杂艺》说:“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也。”都是说必须是同道之人才可为“友”。
《尔雅•释训》日:“善兄弟为友。”《厂雅•释诂三》日:“友,亲也。”此处“友”用作动词,指亲善、友善。《孟子•万章下》载,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费,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荀子•性恶》日:“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好、周、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传日:“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择良友而友之”,正体现了“以善为友”的友人之道。
和“友”意思相近的,还有“朋”字。《易传•兑卦•象传》日:“君子以朋友讲习。”孔颖达《周易正义》日;“同门日期,同志日友。”《广雅•释话三》日:“朋,比。”《说文解字•比部》日:“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玉篇•比部》日:“比,近也,亲也。”在现代汉语中,“友人”即指“朋友”,而在古代汉语中,“朋”意义都可以相通。但“朋”指“朋党”时,朋、党又都是贬义词了,与“友”作为名词和动词,《吕氏春秋•离俗览•举难》载白圭答孟尝君日:“且师友也者,公可也;戚爱也者,私安也。以私胜公,衰国之政也。”《论语•宪问》载,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孔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不因自己的私情而改变态度。《论语•里仁》载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各于其党,就是党同伐异。《论语•子张》载,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日:“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友善应该是崇德,而不应有“私安”之“惑”。
《说文解字•信部》日:“普,吉也。从詰,从羊,此与義、美同意。”“着”即“善”字。《正字通•口部》日:“善,与人交欢日友善。”此处“善”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喜欢。《史记•陈涉世家》日:“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华阳国志•刘先主志》日:“汉嘉太守黄元,素(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虑有后患,举郡拒守。”《三国志•蜀书•杨洪传》日:“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这里的“不善”即不喜欢之意,即厌恶、恶。
作动词用的时候,“善”与“恶”相对。作名词用的时候,“善”也与“恶”相对。在原始儒家话语体系中,作为名词的“善”更是承载了终极价值追求。《尚书•虞夏书•大禹谟》载,夏禹日:“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商书•汤诰》日:“天道福善祸淫。”《尚书•商书•伊训》日:“惟 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书•商书•咸有一德》日:“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尚书•商书•盘庚上》日:“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臧即善,不臧即不善。《尚书•周书•泰誓中》日:“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尚书•周书•蔡仲之命》日:“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尚书•周书•毕命》日:“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弃恶扬善,自夏商周三代以来,都是古代圣王所不懈追求的目标。
追求善,戒除不善,也是孔子及其后学一向的追求。《易传•坤文言》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传•大有卦象传》日:“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易传•益卦,象传》日:“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传•系辞上传》孔子日:“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是说君子应该重视言与行,善言善行,天下响应;恶言恶行,人神共弃。又《易传•系辞下传》孔子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论语•述而》载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又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季氏》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孟子•尽心下》日:“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