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中华吟诵与国学传承(四)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刘勇刚

(接上文)

进而论之,吟诵的声音要与古人的心灵相通,“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就必须反复揣摩古人的文字,这样“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咙间,合我喉咙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吟诵是诗教、乐教,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旧式正统教育传播国学,吟诵堪称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亦是人才培养之大法。虽然就具体音乐形态而论,吟与诵各有偏重,但都具有节奏韵律之美。《周礼•春官》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兴者,兴发感动;道者,引导也;讽者,不开读,即背诵;诵者,以声节之。“官”和“语”则是对答,也就是引诗,运用于外交场合的赋诗断章。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的最终目的在于培育人才。

音乐关乎性情之邪正,乐教的功能即陶冶人之性情,“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清人徐大樁《乐府传声》一书认为“古人作乐,皆以人声为本”,将传声上升到“陶情养性之本”、“学间之大端”,足以昭示吟诵在内的乐教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价值。近代教育家唐文治更是本着《乐记》。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的精神对读文作了透辟的论述。如《国文大义》:

盖文章之道,所以盛者,实在于声,所以和声乃可鸣盛也。……作乐之蕴,要在阳而不散,阴而不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夫然后能安其位而不相夺。盖不散、不集、不怒、不慑者,乐律之本原,而亦文声之秘钥也。是故文之声贵实而戒浮,实则沉,浮则散。文之声贵疏而戒滞,疏则朗,滞则集。文之刚者其气宜直而勿暴,暴其气则声怒。文之柔者其气宜和而勿馁,馁其气则声慑。

照唐先生看来,人的性情亦如天地之道无非是阴阳刚柔,但性情之养成离不开读文,读文乃教育精神之所在,读文可以“涵养性情,激励气节”,读文的过程也就是“品行文章,交修并进”,进而“成智成圣”,躬行实践的过程。唐文治崇尚精英教育,先后主政上海交通大学和无锡国学专修馆,常欲造就领袖人才,造就的方式则离不开读文,他在《学校论》中甚至强调“令各学校于读经之外,一律诵读国文,其不通国学者,概不得毕业”。从当代的教育精神来看,一味强调尊孔读经, 已经不合时宜,但诵读国文,通晓国学是任何时候都不过时的。

三、中华吟诵乃国学传承之大法

吟诵源远流长,正如上文叶嘉莹先生所说“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吟诵之风与汉末以降的佛经转读有关。南朝梁时善声沙门慧皎指出:“转读之为懿,贵在声文两得。若唯声而不文,则道心无以得生;若唯文而不声,则俗情无以得入。故经言,以微妙音歌叹佛德,斯之谓也。”转读最重四声,具有修饰之美,对永明声律影响甚大,声律最终落实到声音上,也就是“声文两得”——吟诵。但吟诵大得盛行于世乃得力于桐城派的倡导。有清一代,天下文章在于桐城。桐城派古文家论文特重音节,皆主张从声音证入,因声而求气。刘大概《论文偶记》云: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

神气是玄虚抽象的,但文章的音节、学句是具体的、感性的,吟诵时音节的抑扬抗坠能传达出作者心灵的律动,人情入境地吟诵古人文字,古人营构的意象世界便活脱脱地浮现在眼前。

姚雨论文亦根柢于音节,对古文的读法与风格有细致的探讨。他晚年在给弟子陈用光(字硕士)的信中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抵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文韵致好,但说到中间,忽有滞钝处,此乃是读古人文不熟。急读以求其体势,缓读以求其神味,得彼之长,悟吾之短,自有进也。……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质言之,从声音证入”就是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节奏抗声引唱,去体悟文章的韵致。姚雨审美重阳刚阴柔。照他看来,阳刚与阴柔各有其造境,各有其声色之美。不仅要具眼(“观其文”),还得具耳(“讽其音”),落实到音节上,从声音证入以领悟美感的不同形态。

曾国藩秉承姚鼐阴阳刚柔之说,付之于实践,编成《古文四象》一书传诵天下。所谓四象乃从阴阳衍生而来,参天地之消息。曾国藩对古文四象的分类是太阳气势、太阴识度、少阳趣味、少阴情韵。四象就是文章的四种体性。曾氏的“四象说”立足于音节,即文章的神情意态最终要落实到声音•上来,从声音的变化去感知四象之美。他强调古文要“熟读而强探,长吟而反复,使其气若翔翥于虚无之表,其辞跌宕俊迈,而不可以方物”。在具体的读法上,他主张:“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朗朗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持论隐承姚鼐“急读缓读”之法而来。方东树论读法,则主张“沉潜反覆,讽玩之深且久”,讽玩的入口在于阴阳四声:“音响最要紧,调高则响。大约即在用字平仄阴阳上讲,须深明双声叠韵喜忌,以求沈约四声之说。同一天声,而用入声,用上、去声,音响全别,今人都不讲矣。”(未完待续)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