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论“文化传承”作为大学的本体功能——兼论关乎国家安全的通识教育(三)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高原

(接上文)

二、“文化传承”才能培养出有文化的人才

大学当然主要是培养人才的,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与单纯,因为理论层面上的应然可现实层面上的实然往往存在着相当的问距。从应然的角度说,大学应该直奔主题地“培养人才”;而从实然的层面看,直奔主题地“培养人才”则是难以有效地培养出良好的人才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培养人才是一个全面的文化修习的过程,没有扎实的文化之基,缺少深度的文化之修,人才如何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才? 这就是今天中国大学事实上已经存在的问题:上上下下说“人才培养”,可培养出的许多“人才”基本上没什么文化含量,特别是对民族文化传统几乎完全无知,更遑论对人类整体文化及其精神的一定程度的传承。

大学功能在现实层面的失调,主要是因为普遍存在着对大学本体功能在理念认识上的缺位与不到位。而“这些问题本质上是因为大学没有肩负起应有的使命,大学偏离、遮蔽和弱化了其本体功能。问题的解决需要明确大学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大学功能体系作用的发挥是以人才培养为主的一体化过程,大学的四个功能不是并列的,也不是相互独立的,从大学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来看,它们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而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归根到底要服务于大学为满足一定社会发展需要而培养人才这一本体功能。”任燕红论文指出,我国大学在面临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系统本身诸多问题是大学没有“肩 负起应有的使命,大学偏离、遮蔽和弱化了其本体功能”,这个论断十分精准,但是其对大学本体功能为“人才培养”的定位却不准确。

在应然的层面看,大学的本体功能是人才培养,然而,在实然的层面看大学的本体功能是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传承创新在逻辑上既可以是大学的主要功能,也同时是大学其他几个功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基础,大学的本体功能发挥着一条红线的作用,将其他功能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而起作用。

只有通过文化传承建立人性、升华精神,才能培养出有文化的人才。靠文化让社会有真正的活力。让社会氛围呈现温润人性之态,政重定气很重的社会人心与人性。一定需要注意这个逻辑顺序。如果我们还能找出大学之外的其他机构能作广度与深度的文化传承,大学当然可以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培养人才,而不用操心文化的传承。然而,不仅在大学之外并没有这样,一个机构与存在能担负起文化传承 与文化认同的重责,而且绕开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也将如苍白滞涩的无源之水、枝弱叶萎的无根之木,缺少活泼泼的生机与持久的生命。

“哈佛讲本科教育的目标是educated person(受过教育的人),什么叫educated?‘受过教育的人’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明确说明,你除了专业学习以外,一方面要对其他不同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另一方面也要对自然、对社会、对价值、对传统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通识教育因此就是根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受教育者成为“受过教育的人”,从而成为“有教养的人”。由于长期不以人为本,在实际操作上也并不重视只是口头上提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不懂得如何切实地把学生当“人”对待,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中,实际上还是把学生当工具与社会机器的零件来培养,并没有将成为“有教养的人”来培养。因此,即使像那些中国一线大学学习美国的通识教育,也必然最后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全面育人,没有把通识教育当作根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都不仅没有自觉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从民族尊严与国家安全的层面强调通识教育,更没有把培养学生成为“有教养的人” 当作教育的真正目标来追求。

本科教育理念,如果绕开通识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与功能,其结果就是大学本科教育理念的顶层设计中对大学“ 文化传承”功能的轻忽,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直到近年才提出“文化传承”作为大学的四大功能之一,且位列第四。本科教育理念在传承文化关平国家民族安全的角度几乎没有考虑与涉及。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除专业学习、学术训练外,能对自然、社会、价值、传统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拥有完整的人格修养。在学生(甚至老师)普遍不读书的现实情况下,“以经典(包括人文经典和现代社会科学经典)阅读为中心”的人文教育显然同时会切实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甚至专业素养,即使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也是绕不过去的。如果再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更应如此。这虽然也已然都是大家的共识,但却不是上升到民族与国家安全层面的共识。我们的大学还很少有这个层面的文化担当意识与扎实可行的自觉作为。

总之,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主的通识教育在中国高校应该全面推行的理由是由以下现实需要所决定的:首先是传承民族文化所需。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只靠985、211这些一线大学怕不能形成传承文化的良性大循环气候;二是立足教育原点,培养现代社会公民所需。民族的强大,来自民族人民精神的强大。而借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将良好的做人与良好地做事相结合正是立足于教育的原点办教育。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指出:“我们的教育 工作者首先要理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灵魂的教育、文化的树立、境界的提升、眼界的高远,是事关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事。而且,“我们也不用喊‘打造世界一流大学’这句口号,一个国家大学水平高,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水到渠成,反之培养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代表这个国家就怎样。你连马桶都做不好,还说啥呢?”当然,我们卖给外国的一些外贸产品是能做好的,只是不想为自己的同胞好好做而已。

当然,中国大学的教育如想对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有所贡献,必须要有个基础性的氛围支持,就像中国的足球,除了足球体制、球员素质成问题外,主要还是因为没有形成一个广泛的群众运动。如果永远只是少数几个人茶余饭后、闲情逸致式地玩玩,最终只能是玩儿没了。中国足球也好,中国文化也罢,道理皆同。需要强调的是:不顾及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通识教育与不借助通识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都会落空最终导致民族与国家的安全存在岌岌可危。当《易经》《论语》:《老子》《诗经》《史记》等等中华经典只是文学院、历史学院学生学习,而且还只是选学其中寥寥几篇时,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复兴,怕无从谈起。(未完待续)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