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诗词楹联韵律的“学用互哺”研究与汉语的语言教养(一)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郭俊宏

[摘要]诗词楹联休现了韵律对仗文学的意境美、形式美、音乐美;利用学生已有的楹联和诗词知识,探寻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为广大师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认识古诗词楹联等韵律文学提供平台,深入地把据诗词植联的内涵和精髓,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提升师生汉语言的语言教养。

[关键词] 诗词楹联 韵律 学用互哺 汉语言教养

诗词楹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灿烂的瑰宝之一,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意识和创造智慧,承载着理想与抱负,传递着思想与观念绵延。诗词楹联与汉语语言教养息息相关。诗词楹联文化的悠远与深邃都是不容置辩的,它与乐府曲赋样,历来是中国文学史不可或缺的一道流脉。诗词楹联集中体现了汉语言的意境内涵美,形式对称美,语言的音乐美,这些,恰好是汉语言语言的教养的最好体现,坐落于西北白龙江畔的舟曲县自明朝以来就有举办元宵松棚楹联灯会的传统,闹元宵、观灯、赏楹联、品诗画等活动,已经成为舟曲人历代不曾散去的情结。由于受楹联灯会的影响,舟曲人都喜好在民间交往和民俗活动中赠送和张贴楹联,楹联创作历史悠久、作者众多、参与广泛,已经成为舟曲一大文化现象和独特文化传统。2015年6月17日,舟曲县被中国楹联学I 入又化现冢相独符义化传统。

2015年6月17日,舟曲县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县”。 楹联艺术深入民间,走进学校,楹联走进课堂。掀起了在校学生和社会大众学习楹联知识,创作楹联的高潮,很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舟曲县峰迭新区中学作为国家级楹联教育基地,广泛而扎实地开展楹联文化教育,更是势在必行,它是传递一个民族文化教养和文明程度的需要,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通过学生已有的楹联基础知识来反哺古诗词的韵律,为广大师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认识古诗词等韵律文学提供了一个平台, 让师生喜爱诗词,喜爱楹联,正确地吟诵诗词,更深入地把握中国古诗词的精髓和内涵,为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师生捧起书本,张开口,让学生们自主、自在地“悦”读、品鉴那些精美的文字、优美的格调和韵律,让他们爱上诗词楹联,共同追幕先人心志,在他们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全面提升汉语的语言有教养。

一、诗词楹联之美

诗词组联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哲学哲理之美,汉语言的音乐之美,汉语言文学的形式之美。

其一,诗词楹联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哲理之美:

律诗和对联最大的特征此对仗,这种对仗文学包含文字和声音的两个方面。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中国哲学中“太极生两仪”极为相通。古代人把世界方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对仗及其对联这种中文学样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我国的对仗文学的哲学渊源及其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论。阴阳二元观念,正好是古代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人把握世界事物的思维方法。这种阴阳观念,作为一种哲学思想, 非常广泛地渗透在古代人对大自然、对人类社会及其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中。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汉民族的潜意识中,久而久之,成为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种哲学思想表现在民族心理上,就是对以“两两相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依恋。自对仗文学诞生后,深受知识分子的痴爱和迷恋。哲学是抽象之美,而诗词楹联轻而易举地把这种哲学思想表现得淋滴尽致,极大地体现了汉语言的哲理之美。诗词楹联当属雅文学的顶点,体现了国人的人文之美,君子人格追求。

其二,诗词楹联体现了汉语言文学的音乐之美: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般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诗词楹联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字音的对仗,即声律的平仄交替或对立。在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对汉字字音作了如下的分析: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联继承了律句的特征,只是多了上联仄起下联平收的规定;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楹联起源于诗歌,因此楹联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就完整地继承和发扬了诗歌中的平仄律对要求,吟诵时抑扬顿挫,不失单调,又用声音去辅助表达诗词楹联的意境,也集中体现汉文字的音乐美。

其三,诗词楹联完美地体现了汉语言文学的形式美: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近体诗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对偶、 骈偶和律偶。之后诞生了楹联,诞生了对仗文学。人们普遍认为对仗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官对仗之形式之美上。近体诗和楹联的对仗要求,体现了这种文学的对比美,整齐美,形式美。王力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一文中说,“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是声律”(《龙虫并雕斋文集》 第456页)。诗词对联讲究对仗与平仄声律,集中体现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未完待续)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