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从传播学视角看对联社会功能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杨甜

完整意义上的对联传播,人们先要给自己感官捕捉到的对象赋子特定的含义,然后遵循对联的表述规则,用特定的汉字符号反映在纸、木、石、布等媒介之上,再进行范围不同的传播活动。这一过程中,用传播学视角来看,出现了对联的意指对象、撰写者、对联内容、承载媒介、对联受众等多个传播要素。

向义《论联杂缀》分析道:“联语于文学上,虽属小道,但上至庙堂,下迄社会,以及名山胜迹、吉凶庆吊,均不可少。足见用途之广,自有可以成立之质干,故能历劫不磨。”对联这种特殊的文体自产生发展至今,在传承中华文化、延续传统风俗、搭建社会共识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其他文学体裁,对联具有独特的实用功能;相较于其他民族文化,对联又具有鲜明的汉文化特征。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对联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文化传承功能、社会调适功能和娱乐消遣功能三个方面。

一、文化传承功能

对联文化不单指对联文化知识,也包括以对联为核心形成的社会风俗乃至行为习惯。

一是在空间传播中抒情表意。对联内容居于对联传播的核心,作为一种 典型的社会信息,进行信息的交流沟通是其存在的主要目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仅是对联的创作,就是典型的传播活动。任何对联作品能流传于世,不是静止的、固定的、隐匿的,它必然要参与一定的传播活动。首先,作者撰写一副对联的过程,就是与自己、他人或者周围环境进行沟通交流的结果。比如,撰写西湖楹联的人,可能会参照自己的创作意图、他人的作品和建议、当时当地的意境等,不断调整自己的用词、立意,待到作品成型时,便已完成了一个初步的自我传播过程。而且因不同的传播者,即便同是写西湖楹联,表述和立意也会各有不同。清代人秦大士曾在岳飞墓前撰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秦桧卖国求荣、陷害岳飞,生前已遭人唾弃,死后更背负千古骂名。此联作者秦大士游历到了岳王墓,因与奸臣秦桧同姓,而满含愧意,所作联语既切合悼念岳王的情境,又撰联自嘲,用以自省,可谓借对联形式与自我对话的经典一例,完成了初步的自我传播过程。其次,对联是以交流、联系为目的的,换言之,对联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完成自我传播过程,更是为了完成社会信息的共享过程。常江先生《中国对联谭概》中将对联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分为纸墨联、木联、竹联、布联、石联、砖联、铜联、铁联、金联、玻璃联、陶瓷联等多个种类,这些纷繁复杂的制作方式,无一不是通过悬挂、张贴,将对联内容传递给受众特定的信息,像包世臣书斋一联:“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既是自勉、自叹,又意在向看联之人传达出自己想要结交益友的进德修业之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样,秦大士那副对联表面是写给“我”,实则是写给“人”。因此,不管对联内容的受众多寡,信息的交流绝对是其首要的传播功能。我们每当看到婚联贴于门上,便知道这家有婚嫁喜事,看到有哀挽对联,就明白这家有吊念之事,如此等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对联通过自身独特的传播形式,传递感情、表达意向、传承文化,实现了与他人的传播交流。

二是在时间传播中承袭演变。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对联脱胎于对偶句,但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又具有独特的传承创新功能。首先,对联文化,尤其是通过字符表达的文字内容,不仅承表了诗歌、辞赋、河曲等艺术形式的部分精华,还在形式, 格律等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使得其在近千年的发展当中,很好地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认为:“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对联)使得我们语文天然具有内在对称质素,并且从远古以来就朝着对称美这个特色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因为对联形式是由对仗的汉字组合而成,拼音字母等其他表达方式无法精准、合理地创作出符合对联文体要求的作品,代代相传的对联文化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现宝。其次,对联自明代发展成熟以后,楹柱、门堂挂对联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传播形式,人们会觉得春节贴上喜庆的对联才有年味儿,园林挂上典雅的对联方显韵味。对联在国人的民族意识里,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而是深植于认知体系中的精神支撑。所谓的年味儿,一方面是因贴对联是辞旧迎新的象征,是家人团聚的表征,是和乐欢喜的符号,过年贴春联,被周汝昌先生形容为“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丽的‘ 全民性文艺活动’”;另一方面,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小农经济社会,“门户”往往是一个个以血缘关系分割的小团体独立的象征,门、户也就成了人们区分家人和外人的有形屏障。以前人们基本都住在只有一层的居所当中,在门柱上贴对联,很容易会引起周围人注意,也就可以用这种形式将门内家人的部分情感传达给门外之人。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住在高层较私密空间的人们,即便贴上了对联,也难以很好地发挥其表意抒情的功能,人们怀念乡土文化也是在悼念被现代文明裹挟之后,失去原有文化韵味的诸多交流形式。

对联的文化传承功能,因为空间、时间的变化在承袭,也在承袭当中不断地完善创新。

二、社会调适功能

对联传播当中,较为突出的作用是其在社会交往当中的协调规范功能和联系认同功能。

协调规范功能是指,尽管对联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但以格言联为代表的传播内容往往具有告诫、劝勉等意图,这些积极上进的价值观以固定的形式存在于周围环境中,会潜移默化地在受众内心建立起控制机制,有助于维系社会稳定,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例如“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等耳熟能详的格言联,无一不是在发挥着这样的功效。

对联风俗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最早的一副对联”,仍然是五代蜀后主孟昶“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的题句,但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这副联最早是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于官门,后孟昶以为不工,自己重写。这并不是偶然,对联发展之初要么是孟昶之辈的皇家私物,由翰林文人撰写后,贴于帝后嫔妃的殿阁;要么就是辛寅逊这样的“学士”阶层的文字消遭。可以说直到明清,对联文化繁荣兴盛,对联才开始走入千家万户,不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将对联用于社会交际,进行题赠酬答,古往今来虽多流行于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士之间,但也是人们联系沟通的一种重要形式, 收到一副赠联,意味着对该人该事的认可,可以增进友谊、加强交往。而处山水胜迹如果能悬挂副高水平对联,亦可以为其增色不少。像昆明大观楼的出名,多是源于孙辑翁为其撰写的180字长联。所以曹雪芹会在《红楼梦》里借书中人之口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难生色。

三、娱乐消遣功能

所谓娱乐消遣,并非指对联是种无用的奇巧玩意儿,而是指与对联有关的创作、悬挂、欣赏、交流等活动能带给人们身心愉悦的体验。比如,很多楹联爱好者热衷于对联创作和对联研究,并非出于功利目的,而是享受对联文化带来的乐趣;以对联装饰景点或居室,能带给人们典雅的美感体验,如晚清著名联家刘温良所说:“妙想心呕,灵机腕运;金皆粹炼,玉尽痴磨”。而且对联民俗已经成为国人民族认同当中的一部分,尤其是身处异国他乡时,对联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

与此同时,常见的技巧对联和对联故事,能用谐趣、技巧、滑稽的特点,博人一笑,回味无穷,如“冻雨撒窗,东二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一联,巧妙利用汉字拆合的特点,令人不禁称奇,也起到了娱乐消遣的作用。

对联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立统一观点的精妙体现,国人意识里讲求平衡、注重协调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意向,又促进了对联文化的长期发展。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其体现在文化传承、社会调适和娱乐消遣方面的功能自古至今,仍在发挥十分积极的效用,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繁荣,贡献着自身力量。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