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大力推进甘南文化产业发展(六)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杨旭明

(接上文)

第八,深度挖掘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要深度挖掘具有地域、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内涵,大力开发具有甘南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积极拓宽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要大力发展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复合型,非公有型、外向型,高科技型等六个类型的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出版发行和印刷、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等五个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 节庆会展、 数字内容、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五个新兴产业。要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拓宽产业融合发展路子。在促进文化与体育、旅游金融、保险、科技、商贸、生态、饮食、养生等融合发展的同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议在创建国家级香巴拉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过程中,成立高规格的省州组织领导机构,瞄准我州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创新发展持续发力,积极争取申报非遗项目和资金,依托州内独特、珍贵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传习中心、馆、所)和文化企业,把非遗项目技艺转化为唐卡、藏香、藏医药、藏族服饰、洮砚、青稞酒、织锦带、工艺美术品、藏族歌舞演艺及光盘、藏汉两文图书等文化产品,大力推进有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切实做好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同时推动甘南唐卡、藏医药、洮砚、南木特藏戏等非遗项目和特色文化产品走向国内外大市场。

第九,瞄准业态发展,推进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科技对文化的促进作用,广泛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升级换代。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提高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设备。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十,突出文化底蕴,创排文艺精品。要借鉴《大梦敦煌》、《丝路花雨》、《宋城干古情》、《印象刘三姐》等优秀文艺精品创演的思路、经验,注重深度挖据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突出地城特点和文化特色,提升剧目创意水平, 打造优秀文化精品剧目。建议州县财政整合资金加强扶持,聘请高级编剧、著名编导,结合甘南历史遗存、藏传佛教、民族民俗、生态游牧、红色经典等文化特色创作剧本,编排、提升、演出大型南木特藏戏《唐东杰布》、《金顶梵音——拉卜楞》、《碌曲神韵》、《游牧时光》等本土文艺精品剧目。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生态的展示,另方面通过编排、展演,使之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同时,充分利用当地旅游季节和少数民族节庆习俗,积极举办“九色甘南香巴拉文化旅游艺术节”、香浪节、迭部腊子口生态文明论坛、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临潭“冶力关国际拔河比赛”、碌曲锅庄舞大赛、舟曲楹联文化翠峰山论坛等大型文体活动,把民族服饰文化、歌舞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绝技等融入开发建设中,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有效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创新演出形式,开拓演艺市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展演,切实解决好当前“有人看、 无效益”的难题,注重提高文艺精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各县以专业艺术院团为基础,成立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科级事业单位),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稳定演艺人员队伍,展演藏族民歌、舞蹈、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展示地方特色文化产品。

第十一,紧盯企业需要,建设人才队伍。不断完善有利于文化人才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领军人才, 特别是文化创意人才、企业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文化企业人才队伍。整合教育资源,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培养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加强对文化领军人才、创新拔尖人才、“四个一批”人才(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选拔、培养、考核、奖励。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完善人才流动、使用、激励、双向选择等机制。建议州县市人社部门在公益性岗位安置方面,适当向文化企业倾斜,安置一些与文化企业相关的大中专毕业生。

第十二,成立专门机构,保护文化生态。各级领导必须明确一个重要问题并达成高度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繁荣文化产业的根本基础和文化内涵,生态重于生产,文化大于产业。文化产业乃百年大计,实现甘南藏区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影响着藏区社会发展方向。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意义在于保护文化的生态链,政府的行为一方面保护发展方式,让它自然、和谐、平衡的成长,另一方面还要保护其如何应对所处的环境变化。所以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意味着要保护实验区内文化链的完整性、适应性、平衡性,培育自我成长能力,而文化产业链就是为了增强文化生态链的坚韧性和适应性,不让其在新的环境下被毁坏或断裂。因此,建议成立甘肃省国家级香巴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领导小组,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为组长,以副省长、州委书记、州长任副组长,省直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州长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副州长、州文广新局长任办公室副主任,主要负责决策、领导、组织、协调等重要工作。在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基础上,设立国家级香巴拉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副厅长级,与县市无隶属关系),与州文广新局合署办公,但人事管理、业务工作分开,文化产业单独运行,做到“分工不分家”。争取副厅级主任、正处级副主任编制各1名,副处级编制4名,管委会下设一室三处(包括综合办公室、文化产业政策研究宣教处、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处、文化产业规划发展处),争取解决公务员或事业编制10至15名。管委会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省文化厅向国家文化部申报非遗保护传承专项资金、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基地等重大项目、资金;督促、指导相关部门制定并落实文化产业优惠政策的文件;指导各县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并围绕文化企业生产经营多层次的政策及业务培训;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各类治谈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宣传推广文化产业产品品牌:负责夏河拉卜楞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组织、衔接、指导工作,编制方案和申遗文本;专题研究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方面的重大问题,并加强相关行业力、调和配合等等。管委会的职能部门一室三处, 要围绕非遗保护传承、文化产业发展明确各自工作职责,专职负责文化产业组织协调、经济管理、政策引导、监督指导工作,积极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实现联姻、互融重要组织在保护文化生态的基础上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工作。只有成立高规格的专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才能够领导、协调、指导、扶持全州文化企业按经济规律运行,力争实现文化产业升级转型发展。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