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杂卦传》解易方法探微(三)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杨兰芳

(接上文)

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描述一卦的主旨:“垢,遇也,柔遇刚也……

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这句解释文字算是最多的了。

《东卦传》为西汉中期,大致公元前73年左右,河内女子出于民间,而且《杂卦传》和今本其他《易传》比较起来显然有点格格不入,由其在文字训诂上,和《彖》《象》《序卦》明显不同,比如“贲”,《传》及孔子都认为是纹饰之意,《杂卦》却解为“无色”,再比如其它《传》解释乾坤均为“天地”,但《杂卦》却理解为“刚柔”等等。从这它晚出民间以及和《传》的区别可证《杂卦传》肯定不是田何传本。结合上文对孔子晚年从简思想的分析,《杂卦传》这一学派的传易的经师虽然不是孔子易学的传人,但或多或少接受了孔子或其后学从简思想的影响。也可分析,当时传易的学派之间互相影响的痕迹是很明显的。总之,《杂卦传》立足于《周易》原创思想进行论释,对易简思想领会深刻,并赏穿在这学派的传易资料中, 我们很难用“比附发挥”这样的词来形容。

最后,《杂卦传》解易从系统的角度,尊重《周易》原创思想,把《周易》当作个整体,没有分经思想。

《周易》原初是一整体,为什么有上下经的说法?《周易》最开始时是周人用来占卜的书籍,当时《周易》肯定是按照当时通用的卦序堆放在一起的,卜筮者说卦时,查找两个卦很困难,为了便于查阅,古人将《周易》竹简分为两部分。对于需要查找的卦,只要按照序号就可准确定位到上篇或下篇,这样就节省了筮人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上下经”的划分应当是占卜在实际操作中的产物,并非《周易》原貌。

《周易》的原貌为一整体,最初可能就是八纯卦两两相重而成,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或是一个简易的数学模型。《周易》的卦爻辞及卦画符号体现出的是一种系统思维模式。出土的上博简及帛书本都没有分经思想。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士证明《归藏》不是后人伪造,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易类》所载《归藏》也没有分经思想,说明《周易》原初是一个整体。另外,王俊龙先生以易卦顺序为基础研究的二阳四阴卦的分布、三阳三阴卦的分布、一阴五阳卦的分布及十二辟卦的分布均符合一 些数学通项公式,其中一公式还涉及了数学中有名的斐波那契曲线。王先生在该文章的摘要中说:“卦序是古人高超的数学才华的集中体现,是一件隐身千年的数学极品”。王先生提到的“三阳三阴卦、一阴五阳等”均针对完整的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在最初编创者那里,是被当作一个整体看待的。 《杂卦》解易没有分经思想,立足于《周易》的原创思想进行诠释,对解读《周易》经文原初意义帮助很大。

总之《杂卦传》解易,紧紧立足于《周易》的原创思想,和后代学者主观比附发挥的解易方法截然不同,值得关注和继承。

三、《杂卦传》的成书时间

先秦著作一般不提篇名,《杂卦传》这名字可能是被田何一派增进《易传》时命名的。《杂卦传》中有十四对卦,卦之间的顺序和今本卦间顺序不同,可见从细微处分析,这种卦序的变动都是很大的,所以才命名《杂卦传》,这种命名显然是有所依据的,这种依据估计也只有和它有亲缘关系的《序卦传》了,是相对《序卦传》的“有序”而言的。从命名依据上分析、《杂卦传》应为晚出。这种观点是西汉人的,可作为参考。

如上文所述,《杂卦传》解易,从系统的角度,尊重《周易》原创思想,把《周易》当作一个整体, 没有分经思想。但奇怪的是《杂卦》也是从《乾》、《坤》开始诠解的,《咸》、《恒》和今本卦序一样也是三十一、三十二卦,“形式”上似乎遵从传统的分经,但这只是保留了“形式”而已。《杂卦传》的作者将今本下经中的《晋》、《明夷》、《损》、《益》、《萃》、《升》、《困》、《井》、《震》、《艮》、《巽》、《兑》12个封移至“上经”中,将今本上经中的《需》、《讼》、《小畜》、《履》、《秦》、《否》、《同人》。《大有》、《颐》、《大过》、《坎》、《离》12个卦移至“下经”中。从《杂卦传》作者这种保留形式,改换内容的方式来看,他显然是见到过今本封序,但不同意今本这种分经思想,于是才有了这种“改头换面”的工作。因为从逻辑上讲定是先有了 肯定命题,后才会有否定命题产生,而不是相反。这是从解易方法分析出《杂卦》晚于《序卦》的一个例证。

补充一点,从《左传》、《国语》的筮例分析,当时的学者已经对卦象基本形成了一致的认识,所以《说卦》的成书是较早的。“《大象》分析卦象,《彖》涉及卦德,卦德是在卦象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的,具有抽象性,理论性更强,所以《大象》早于《彖》是没有问题的”。

《杂卦传》和《彖》相同,全文分析卦德卦义,所以它的成书肯定在《说卦》《大象》之后,并和《彖》传成书时间相近,理由是《象传》解易几乎满篇都浸透着刚柔思想,《杂卦传》也有两处具有刚柔思想的解释:“《乾》刚《坤》柔”,“夬,刚决柔也”。这种用“刚柔”解易,目前没有证据说《彖传》和《杂卦传》谁先谁后。另外有句解释“君子道长,小人道忧(消)也”在《彖传》和《杂卦传》中均出现了,同样也没有证据说谁因袭了谁,但是两传的成书时间相近,互相影响的痕迹是明显的。而《咸•彖》又被荀子“《易》之《咸》,见夫妇等等”明确征引,所以荀子之前《象》已经成书。可以由此分析《杂卦传》大致成书于荀子年代,这和学界的“《杂卦传》可能成书于战国中期或后期”的观点基本一致。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