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玄奘长安至瓜州与沿途僧俗所结的佛教因缘摭谈(四)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张旭东

(接上文)

后经过在印度17年的游历和求法生活后,玄奘终于结束了 长达十余年的西天取经,带着丰厚的收获,开始了返回祖国的旅程。玄奘一路满载而归.由于有印度一些国家的国王派人护送,归国的旅途要顺利得多。

贞观十八年(644年),当玄奘到达于阗后,怀着复杂的心情,托人给大唐朝廷带去一份表文。在表文中,玄奘一方面坦承自己当年是偷渡出境的,另方面表达了 自己回归大唐的诚意。过了数个月后,有了回音,而且是唐太宗的敕令,也就是官方的正式文书“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朕相见。其国僧解梵语及经义者,亦任将来。朕已敕于阗等道使诸国送师,人力鞍乘应不少乏,令敦煌官司于流沙迎接,鄯善于沮沫迎接。”这就等于官方正式的表示,不仅不追究当年违禁偷越国境之罪,还表达了一种热切的、真诚的企盼与期望。至此,玄奘应该是彻底地放心了,于是玄奘不再停留,马上启程赶赴自己阔别多年的祖国。玄奘到达沙州(今敦煌附近),进入今天的甘肃境内,又一次奉上表文,报告自己的行程。当时唐太宗并不在长安,而是在洛阳,那时候他在准备发兵进攻辽东地区,所以把总指挥部设在洛阳。看到了玄奘的表文,唐太宗便命令当时留守西京长安的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负责安排迎接玄奘的一切工作。玄奘法师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玄奘虽然狼狈出国但终于荣耀归国。

李正宇先生说:“法师西行求经之路最为艰难的路段,是从瓜州(今甘肃省瓜州县锁阳城)到伊吾(今新疆哈密市)的一段。 在这段长达九百里”的旅途中,玄奘法师“渡瓠芦河,出玉门关,经莫贺延碛,艰难险阻,仆而复起者,何止百十耶!”(唐.刘河:《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玄奘)塔铭》)西行的艰难密集出现,最生动地体现了玄奘百折不挠的精神,给后世留下一连串蘯气回肠的故事。”

西行途中,玄奘经历了数不清的艰辛和危险。每遇危难,就至心称念观音名号及《般若心经》, 把生死全然交付三宝。就这样,逢凶化吉,渡过重重危难。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克服身体的极限,更要战胜内心的障碍。从佛教角度来说, 一切困难其实都是我们内在心魔的外化。玄奘取经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心魔的过程。因为佛陀已经战胜内心的所有烦恼,没有爱欲、就不会被美色诱惑;没有贪著,就不会被利益干扰;没有恐惧,就不会被刀剑吓退。经过种艰苦卓绝的危难后,玄奘又要面对另重考验。 玄奘西行取经、舍身求法,也是对中国人探险精神的有力证明。

三、瓜州西夏玄奘取经图与河西诸地清代唐僧取经图有无因果关系

玄奘法师西行和东归,都途经甘肃河西走廊及瓜(瓜州县)、沙(敦煌市)地区;西行前曾在凉州(武威市)讲经;回国后的译经,又流布各地。西陲的瓜州、沙州地处丝绸之路之重镇,以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夏洞窟玄奘取经图的发现,为玄奘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53年,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察榆林石窟……在第2、第3窟的壁画中发现了玄奘取经图,并将第3窟普贤变中的取经图临摹了下来。20世纪50年代后期,还给西安大兴善寺玄奘纪念馆复制了一幅,作为最早的玄奘西天取经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玄奘取经图研究在近50年的保护和研究过程中,在榆林窟第3和第29窟,又发现了两幅玄奘取经图。6幅取经图都绘制在安西境内西夏时代的洞窟里。东千佛洞与榆林窟中儿幅。玄奘取经图都不是独立画面,而是穿插在观音变或普贤变中的插曲,但它却表现了玄奘与观音菩萨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其中东千佛洞2窟有两幅“玄奘取经图”绘于《水月观音图》中,一幅绘于南壁西侧,另一幅绘于北壁西侧。榆林窟2窟玄奘取经图绘于西壁北侧《水月观音图》中。在榆林窟第3窟有两副《玄奘取经图》,一幅绘于西壁南侧的《普贤经变》中,另幅绘于东壁北侧《十一面千手观音经变》中。段文杰先生认为榆林窟、东千佛洞6幅取经图的共同点为:“出场人物只有玄奘、 猴行者和白马。玄奘为青年高僧,着汉式大袖襦、长裙、田相袈裟,完全为汉僧风貌。均作行进途中巡礼朝拜情结,多数表现西游,白马空鞍自随。少数描写东归,白马驮经,猴行者负经”。这些唐玄奘取经图绘制时间都在西夏时期,唐玄奘取经故事在瓜州地区的流传应当是西夏或者更早些时候。对于段文杰先生发现考证的29窟玄奘取经图,后来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画家们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经过精心挖掘探索,整理研究,使原来肉眼看不清楚或看不完整,乃至根本看不到的东西再现出来。刘玉权先生认为: 榆林窟第29窟水月观音图下部长卷画的内容并非唐僧取经的故事,而是水月观音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描写有志要去观音道场瞻仰菩萨而不畏艰险的朝圣者”。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夏壁画中,可谓敦煌石窟最早的取经图。画面上的玄奘着麻履,披僧衣,右手持拂尘,左手持佛珠,背上是佛家子弟专用的行囊,风尘仆仆的样子。头顶有一把遮伞,行囊上一盏小灯,垂在他的头部。玄奘取经“百余年后,日本僧人金刚三昧公元818年前后在华游印时看见中印的借寺中都画有玄奘所着的麻履即麻鞋及所用的匙、筋,以彩云烘托,“每至斋日辄胶拜焉”见段成式《四阳杂组?前集》卷三及《续集》卷二。可知印度当时佛教界已把玄奘的麻鞋当作佛的足迹一 样敬重、供养了。一个学者在外国享到这样高的尊敬,除了各大宗教的教主,历史上尚无第二人。 直到现在日本佛教学者仍然认为玄奘法师这样的人才,只有中国这个伟大民族才能产生出来,玄失法师确实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自从唐玄奘归国之后,民间就以他赴印度取经的史实及西去途中艰险传说为题材,创作了多种不同奘型的文艺作品。在南宋末年已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其后又有金院本《唐三藏》,元代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剧本等。明代吴承恩总结前人著述及民间传说,以丰富的想象力加以再创造,撰著成古典名著《西游记》。玄奘取经图中的猴行者即悟空,俗姓车,名奉朝,是唐玄宗时代京都章敬寺沙门。天宝十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在犍陀罗国出家,先后游历印度、中亚、西域诸国,后居上都章敬寺译经。《西游记》中的悟空,正是以晚于玄奘约40年的“从安西来无名僧悟空”加以想象神化而来。 悟空化为猴相,大约在晚唐五代时期,流行于宋。猴行者之名最早见于《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诗话》中的“白衣秀才”就是猴行者,他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他帮助玄奘在取经途中铲除妖魔,历经艰险完成取经任务。因此,敦煌壁画中5幅取经图都是以玄奘与悟空两个关键人物刻画的。(未完待续)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