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论“道家”及其阴阳的三三之变(一)

作者:姜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

首先,要阐明我们所认为的“道家”是什么含义,这样再讨论就会减少因概念内涵的歧义而引发的不必要的争论。

我们所定义的道家是指以【阴阳辨证思维(太极)】为指针的人物和流派,凡是拥有阴阳辨证思维、精通阴阳辨证思维者,我们都以为同道。这绝不等同于“道教”–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剥离其“宗教色彩”的含义之一。所以,我们并不认为我们在宣扬“宗教”,更没有把“宗教”引入中医的用心和企图。

至于与诸子百家相对的“道家”的称谓,我们只是把它看作集【阴阳辨证思维】之大成的枝干,其根底是诸子百家大多依傍的中华文明“阴阳理论”之根系。也就是说,诸子百家都是中华文明同一根蒂上发展起来的枝桠(包括后世称谓的“道家”),但以老子《道德经》集阴阳辨证学说之大成,由此衍生出后世眼中的“道家”。所以我们学习这一流派的学说和修炼方法,因无以名之、姑且名我们承继已有说法,也称为“道家”,但并不是说我们要如何结党立派,更不是要排挤诋毁旁人;相反,对具有上述“阴阳辨证思维”者,我们视为同道中人,也正因为此,中医的理论核心是阴阳,所以我们视中医为同道。

表述完我们所以为的“道家”的含义,该来说说我们以为的“阴阳”了。

何为阴阳?不过就是任一事物的两面而已,本为一体,不可分割,更不该对立互制— 那岂不是自残手足、兄弟阋墙嚒?

而阴阳的关系为何?不仅仅是如教材书上所述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那么死板的,尤其重要的是:阴阳是活体、是活动的交感平衡,阴阳之用灵动活泼,不拘一格。因此,阴阳在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不同时空下,是变化的。

阴阳起源久远,不是落在典籍上的才是阴阳学说的肇始。《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中国古人对阴阳开始由相对、抽象的表述过渡到具象、实像的描述。自三而始,诞生了我们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大千世界。而这个“三”,是由阴(–)阳(一)演化组合而来,成三三之变:两阴一阳,因阳的位置不同而有三变;两阳一阴,因阴的位置不同而有三变;阴阳未分、或三阴三阳,再有三变。如此,一个事物的发生、发展、衰落的全过程,都可以用阴阳的三三之变概括。如果我们能在当时当下准确判定一个事物三三之变的状态,并对应采取因应措施,我想这就是《内经》开篇所描述的上古真人之“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境界了吧?

而在道家对宇宙、生命的起源、发展、转化过程的认识中,有“四变”理论。道,贯穿于宇宙和生命的生成与生长盛衰全过程。“四变”,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就是那个“道生一”至“三生万物”的宇宙、生命生成全过程的总括。“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故太素者,本也,质也。《内经·素问》乃关乎本质之问,本于阴阳,内经是从有形有质的“太素”论起的,讲的是人的后天。

而阴阳者,就是“道”之用的显化,在三界里各有体用,又可以相互转化。王力平老师通过对老子之“道”的深入研究和深切体悟,把“道”分成三层四种状态:

无形无质、有形无质、有质无形、有形有质,并用图解说 明了“道”的升华过程和运动方向。“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道”由“有形有质”向“无形无质”运动,又由“无形无质”向“有形有质”运动,周行复始,有规律不等量,难以预定。

把宇宙分为“三界”:下三界人、事、物,中三界天、地、人,上三界时间、空间、宇宙。“三界”的存在形式和状态一层高于一层,“三界”总论为道大,是老子对万物 (包括人类)从精神、思维、思想、品格、人格、性格上的划分,人的完善的存在应该是从“下三界”上升到“上三界”,再由“上三界”回到“下三界”,周而复始地变化而不断地求得新生。

老子潜思默想,悉心观察,从万象毕呈、万事丛杂的现象中,一步步向上推求、探寻,他从“下三界”人事物中的事事物物,到“中三界”天地人中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人与宇宙、人与天、人与地的种种关系,再向上攀升,进入“上三界”的时间、空间、宇宙。他把握了宇宙,把握了一切现象之所以形成、所以变化的原因,运用他超绝的智慧,悟到最初的有物之始,悟到根本无物的阴阳始判,天地方辟之初,再悟到天地未辟、阴阳未分、大气氤氲的迷蒙混沌之境。他更向上攀升,潜心体认,冥心观照,跳出宇宙、空间、时间之外看世界,而超出未始有气之域,而闯人了从来未被人发现的境界,他只觉得无边无际,无穷无极,若明暗,似有似无,有规律又测不定,有量而不等,有质而无形,无法预定之状,恍惚在运化不已。所以他说:“视而不见,名日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暾,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四变”者,万事万物之所由生也。无中生有,由未见氯,而氣始、形始、质始– 一部《内经》,是从讲述太素之“质变”开始的。天地之间,生而为人,不过就是氣、形、质的混合物。我们现在只知最末的“太素”之病,却对于太始之病、太始之治,太初之病、太初之治,太易之病、太易之治尚一无所知……如果我们闭目塞听,只是纠结于形而下的“质”之变,那么岂不是不知太始、太初、太易之变,而离本万里吗?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