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象思维的运思过程(二)

作者:姚春鹏

《内经》也认为“虚静”对“观物”有重要意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这里的“虚静”既指医家也指病人。因为只有医家和病人都处于“虚静”状态,才能诊察出病人的病象之真。《脉要精微论》认为病人处静的意义在于:“诊法常以平旦,阳气未动,阴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内经》要求医家在诊断和治疗中都应该保持“虚静”。《素问·针解》:“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这是说诊察中要“静心”观察病人。《灵枢·终始》:“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这是说在治疗中,只有医家和病人都“虚静”才能调动“精气神”达到治疗目的。《素问·宝命全形论》甚至说:“静意视息,观适之变,是谓冥冥。”意思是静心诊视病人的呼吸,观察其微妙的变化,这就是“冥冥”。所谓“冥冥”即“道”,也就是达到了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

2.取象

取象是象思维运思过程的第二个环节,具有多维性、选择性和层次性三种特性,包括别象和比象两个基本步骤。象思维中“象”的最基本内涵是事物的形象,即物象。由于人类具有眼、耳、鼻、舌、身五种要感官可以获得外物信息,至少可以形成关于同一事物的五种物象。因此,物与象的关系是一与多的关系,即同一事物可以显现为不同的形象。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象”仅仅是视觉形成的“形象”,这是对“象”的误解或者说是狭义的理解。在人的感官中视觉功能是最主要的,人类获得外界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得到的。因而,“象”首先是指视觉形象,但视觉形象并不是“象”的全部,此外还有:听觉形象(声象)、嗅觉形象(嗅象)、味觉形象(味象)和触觉形象(触象)。中医的脉象就是一种特殊的触象。对于同一事物,可以获得其不同维度的“象”信息,这就是象思维中取象的多维性。

虽然对于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取象,但人类认识的经济学原则决定了由于认识和实践领域不同,只要获得与自己的研究或者实践领域相关的“象”就足够了,没有必要了解其他领域的“象”。多余“象”还会造成信息干扰,不利于研究和实践的进行。这就是取象的选择性原则。由于实践领域不同,“象”的选择也不同。有些领域只选择一个维度的“象”信息,如音乐家、画家只选择声象或者形象信息,对此有特别的感受力。而某些领域则要求选择多维度的象信息。如厨师就要具有较强的形象、味象、嗅象的感知能力,否则就不能成为好厨师。中医学就是属于多维度取象的传统科学。这是因为,疾病是由于内外因交互作用导致的人体生命状态的异常改变。这种异常改变一般表现出可以为人类感官所感知的象信息,而可以为人类认识。但是,由于生命活动的复杂性以及身体的不可打开性,只有尽可能多地获取疾病象信息,才可能对疾病作出近似其本然的诊断以正确地指导治疗。中医学四诊中的望、闻、切诊涉及到形象、声象、嗅象、触象四个维度的象信息。四诊中的问诊则属于间接获得疾病的象信息。如在疾病中病人的痛苦是其直接感受到的病象,这是医家所不能直接感知的,只能通过病人口述间接取象。所以,取象实际上可以分为直接取象和间接取象两种。虽然取象有直接间接之别,但归根结底,象思维的“象”具有直觉性,即不像概念思维的“概念”那样是抽象制作的结果。

除了多维性和选择性之外,取象还具有层次性。“取象”是心智正常的人都具有的心理能力。外物的感性信息作用于感官就会形成感性形象,这是以功能正常的感觉器官为自然前提的。但是能够摄取感性形象并赋予其一定的意义则是在社会生活中长期训练的结果。初生婴儿虽然具有正常的感觉器官,但可能不合对接受的感性信息形成有意义的判断,外物的感性信息只是一团混沌。即便是成人在接受从未经验过的感性信息时也很难形成有意义的“象”,而仅仅是杂乱的形象。所以,我们谈到“象”时都是指为心灵赋予一定的意义的形象,而不是纯粹的物象。也就是说,“象”不是纯粹客观的,而是蕴含一定意义的主客合一的产物。因此,对“象”的把握与主体的感受力密切相关。对于同一物象,不同感受力的人其取象能力是不同的,取象是具有层次性的。正常人都有味觉能力,对同样的饮食物形成大致相同的味象,但美食家真有超越常人的辨别味象能力;音乐家对声象的感受力也超越常人。同样,中医家辨别形象、声象、味象、触象的能力也超越常人。对于同样的脉象一般人可能仅仅能够感知其搏动的快慢、强弱,而中医家却能够做出更细微的分别,具有深层次取象能力是成为某领域专家的前提。

在取象时包括比象和别象两个基本步骤。别象是指在接受新“象”时,主体自动把获得的“象”信息与存储在心中的“象”对比,从而作出意义判断。比象是象思维的开始,只有确定了“象”的意义,象思想才能进行。由于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已经存储了足够多的“象”信息,并且由于“象”信息反复输入而在心中形成了固定模型,所以在感受新“象”时似乎不需要思考就能判断。其实,这是熟稔的结果。当感受从未感知过的新“象”,就不能马上判断,仅是无意义的混沌。在比象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别象。别象就是把不同的象区别开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