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经部文献

《孝经》

《孝经》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著作,全书共分18章,由孔子及其弟子所著,成书于秦汉之际,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主要内容:

《孝经》,以孝为中心,为历代儒客尊崇,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主要思想: 

“孝”中国古代子孙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尔雅》说:“善事父母曰孝.”《说文解字》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可见孝的原始涵义就是赡养父母。周代制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教法制度,使“孝”成为一种正式的人伦规范和礼义制度。《孝经》中屡屡言及孝,儒家明确提出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视“孝”为德、教之根本。在儒家经典尤其是《孝经》中,孝的内涵主要:一是孝悌并称,不可偏废,具体包括孝养,孝敬,孝容、孝思;二是无违父母,包括孝顺、孝继。三是为父母守孝,包括孝丧、孝祭。四是在家尽孝在国尽忠。

代表性主要名句: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

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孝经·谏诤章》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孝经·劝报亲恩篇》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广要道》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感应章第十六》

代表性典出成语:

孝经起序

“泪点多如秋夜雨,烦恼如《孝经》起序。” ——《阳春白雪•小令•寿阳曲》

承欢膝下

“故亲生之膝下, 以养父母日严。”—— 《孝经•圣治》

开宗明义

“开宗明义章第一。”—— 《孝经•开宗明义》

身体发肤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

顺美匡恶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孝经•事君》

无所不通

“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感应》

移孝为忠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孝经·广扬名》

影响与价值: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塑造了中华美德,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以孝为中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认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繁琐的规定。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道德秩序和维护其宗法关系,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起了很大作用。

流传情况:

(一)今文本《孝经》
《汉书·艺文志》著录“《孝经》一篇”,班固注云:“十八章。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汉兴,长孙氏,傅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由此可知,在西汉《孝经》就有今、古文之别。相传西汉末年刘向用今文本与古文本相比较,定位十八章。东汉未,相传郑玄为今文本《孝经》作注。《四库全书总口〈孝经正义》》:“今文称郑玄注,其说传自荀袒,而《郑志》不载其名。”郑注本今文《孝经》流行于晋、南北朝、隋及唐初,与孔注本古文《孝经》在梁代以前并行。唐初流行的《孝经》是郑、孔两家。唐开元七年(即公元719年),唐玄宗令群儒质定今古文《孝经》注本的优劣。刘知几主古文,否定郑玄曾注过《孝经》,主张宜废郑;司马贞主今文,驳孔注。唐玄宗下诏采用司马贞说,主郑注本。唐玄宗天宝二年(即公元743年)完成御注本《孝经》。
(二)古文本《孝经》
《汉书·艺文志》著录“《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颜师古注曰:“刘向云古文字也。《庶人章》分为二也,《曾子敢问章》为三,又多一章,凡二十二章。”《隋书·经籍志》称:“安国之本,亡于梁乱。”可知,孔注本古文《孝经》在梁代时已经亡佚。

名家评书:

郑玄:“《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

薛放:“《孝经》者,人伦之大本,穷理之要道,真可谓圣人至言。”

吕维祺:“《孝经》继《春秋》作,盖尧舜以来帝王相传之心法,而治天下之大经大本也。此义不明,而天下无学术矣,大哉《孝经》乎!参两仪,长四德,冠五伦,纲维百行,总会六经。”

参考链接:

1. 孝经(儒家经典古籍)百度百科
2. 孝经思想内涵
3. 孝经中的名句
4. 出自孝经的成语
5. 《孝经》的评价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