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经部文献

《仪礼》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又名《礼经》、《士礼》,由彭林所著,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

主要内容:

《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在宗教意识不甚发达的古代中国,中华民族的祭祀等原始宗教仪式并未象其他一些民族那样发展成为正式的宗教,而是很快转化为礼仪、制度形式来约束世道人心,共有一百多卷的《仪礼》便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下应该穿何种衣服、站或坐在哪个方向或位置、每一步该如何如何去做等等内容的详细记录和具体解释。

主要思想: 

《仪礼》十七篇体现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然而又是系统一体的。阴阳五行思想是《仪礼》一书的主体思想,统摄其它思想。《仪礼》的编著者用阴阳五行思想将十七篇中有着各自古老起源的礼节仪式统一在一部著作中,使阴阳五行思想成为一种社会生活和思维观念,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仪礼》的宗教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等。

1、宗教思想:强调用礼的仪式来体现宗教观念,同时也使它的宗教思想礼学化。《仪礼》中存在对天命鬼神广泛而虔诚地崇拜,但同时又注重着对人间宗法和道德地规定和要求,尤其是《仪礼》的感应思想在这方面表现极为凸出。

2、伦理思想:遵照“尊尊、亲亲、长长、男女有别”的原则来规范世俗社会人伦关系,在道德内容上表现出“三纲五常”的大体框架。

3、教育思想:以儒家教育规定的内容为内容,但教育性质是官学化的,是对战国末期教育发展的总结,其目的是要培养封建大一统时代所需要的统治人才。

4、政治思想:《仪礼》的主体是儒家的德治统治思想,其政治机构、职官设置和等级制度方面都模仿周礼进行,但又表现出对法家重法和墨家尚武等思想的吸收借鉴,从而形成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政治制度。这种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服务于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代表性主要名句:  

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仪礼·士昏礼》

前期三日,筮宾,如求日之仪。——《士冠礼》

小臣戒与者。膳宰具官馔于寝东。——《燕礼》

使大夫戒,各以其爵。——《公食大夫礼》

主人朝服,乃速宾;宾朝服出迎,再拜;主人答再拜,退;宾送,再拜。宾及众宾遂从之。——《乡射礼》

代表性典出成语: 

三从四德

“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丧服·子夏传》

词不达意

“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仪礼·聘礼》

叨陪末座

“兴, 筵末坐啐醴。”——《仪礼·士冠礼》

夫荣妻贵

“夫尊于朝,妻贵于室矣。”——《仪礼·丧服》

寝苦枕块

“居倚庐, 寝苫枕块。”——《仪礼·既夕礼》

敢不承命

“吾君子顺先典,贶某重礼,某不敢辞,敢不承命。”——《仪礼·士昏礼》

社会价值

首先,《仪礼》作为一部上古的经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书材料,来源甚古,内容也比较可靠,而且涉及面广,从冠婚飨射到朝聘丧葬,无所不备,犹如一幅古代社会生活的长卷,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书中记载的古代宫室、车旗、服饰、饮食、丧葬之制,以及各种礼乐器的形制、组合方式等等尤其详尽,考古学家在研究上古遗址及出土器物时,每每要质正于《仪礼》。

其次,尽管宋代以后,《仪礼》一书在学术界受到冷落,但在皇室的礼仪制度中,《仪礼》始终是作为圣人之典而受到尊重的。从唐代的开元礼到宋代的《政和五礼新仪》、《大明集礼》,乃至《大清会典》,皇室主要成员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以及聘礼、觐礼等,都是以《仪礼》作为蓝本,加以损益而成的。

再次,由于佛教的传入,使民间的传统生活习惯发生很大变化,如果听之任之,则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有全面佛教化的可能。宋代的有识之士如司马光、朱熹等,意识到《仪礼》中的礼制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典型,如果它从中国社会彻底消失,那将是儒家文化的彻底消失。他们顺应时势、对《仪礼》进行删繁就简,取精用弘的改革,摘取其中最能体现儒家人文精神的冠、婚、丧、祭诸礼,率先实行,并在士大夫阶层中加以提倡,收到了比较积极的成效。可见,《仪礼》在宋代时还起过捍卫民族文化的作用。

最后,《仪礼》还保存了相当丰富的上古语汇,为语言、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很高的资料。《仪礼》对于上古史的研究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古代中国是宗法制社,大到政治制度,小到一家一族,无不浸润于其中。《仪礼》对宗法制度的的阐述,是封建宗法制的理论形态,要深刻把握古代中国的特质,就不能不求于此。此外,《仪礼》所记各种礼典,对于研究古人的伦理思想、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主要注本

东汉郑玄的《仪礼注疏》,是《仪礼》的重要注疏之一,以刘向《别录》本为据,经文则兼今古,从今文而不从古文者,则今文大书,古文附注;从古文而不从今文者,则古文大书,今文附注。由于注《仪礼》者极少,故郑注更为见重。唐贾公彦为之《疏》,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清人张尔岐的《仪礼郑注句读》。这书把《仪礼》十七篇全部划分了段落,标明了节次名称,使《仪礼》本身的层次清晰地显现出来了。

清人凌廷堪的《礼经积例》。此书把《仪礼》中的礼例,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得通例四十例,饮食例五十六例,宾客例十八例,射例二十例,变例二十一例,祭例三十例,器服例四十例,杂例二十一例,共二百四十六例。他这书堪称是理解《仪礼》的一把钥匙。

清人胡培翚的《仪礼正义》。胡培翚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仪礼》正文和郑注做了全面的疏解,这是部研读《仪礼》不可不读的书。

名家评书:

朱熹:“《仪礼》不是古人预作一书如此,初间只是以义起,渐渐相袭行得好,只管巧,至于情文极细密周致处,圣人见此意思好,故录以成书。”

司马迁:“书传、礼记自孔氏。”

参考链接:

1. 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百度百科
2. 仪礼全文
3. 关于仪礼的成语
4. 《仪礼》思想研究
5. 朱熹对《仪礼》的评价是什么?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