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孝”观念与观音形象的流变(下)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史国良

(接上文)

在佛教教义与儒家孝道伦理碰撞交融的过程中,除了上述这些努力。观音变身为女性形象在佛教尤其是观音信仰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印度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原本是示和为男身的,《悲华经》 说观音菩萨本是无诤念王的大王子。《华严经》 中也明确提到,善财童子“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法”。观音形象初来中小时也本为男身,今天敦煌壁画中观音还有两撇小胡子,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唐代组本《引路菩萨图》中的观音就是男身形象,嘴上也蓄着胡子。直到后来,观音菩萨逐渐示相为女身,进而固化为女性形象。需要注意的是,观音变身并非是一味迎合汉地信众的需求心理而向壁虑造,观音变身有信实的佛典理论支持。《妙法莲华经》 说: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青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应以长者居土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

阿部正雄认为,“性别的变化被解释成 当地的女神形象同化的结果,或被解释成是与同情心这以作为菩萨主要品质的女性原则的认同。”有了这样的一种没有性别限定,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示现各种化身的理论准备和可能性,在面对特定的文化土壤和广“大信众的期待心理时便应然而化。女身化的观音在母性崇拜。孝道完成。生育功能等几方面拉近与信众的距离,成为佛教教义、佛教神性与儒家孝道的纽带和桥梁。

人的生命来自父母,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尤其是要幼儿之时,更依赖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哺有和呵护。所以传统孝道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养”和“敬”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但在中所治方面几平没有地位。在家庭和社会上都处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劣势。女人从小就束缚在儒家礼教之中,“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此外,女子还必须具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种美德,是为“三从四德”。不管是女儿妻子近是母亲,社会本质上都是女性,始终无法摆脱对于男权的依附。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 女姓具有多重的社会人格,女儿妻子、母亲,女儿妻子始终处于父母和丈夫的支配领导之干,自不待言。即便是作为长辈的母亲,也不见得可以泰然无虞地接受儿女的孝心。在孝的实践让程中,接受孝行的父母中,母亲方实际上处于陪衬地位,似乎经常是缺席的。或者哪怕不缺席,但却有很大的缺席的可能性。同样作为孝道中被“善事”的对象,却具有被敬重和被支配的一重性。《礼记•檀弓篇》 载:

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日:“谁与哭者?”门人日:“鲤也。 ”夫子日:“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伯鱼的生母亓官氏先前是被孔子休了的。依照当时的礼法,被休的女子死后,子女不能参加她丧礼。一年了儿子孔鲤因思念母亲还在伤心哭位,孔子听见,就责怪道:“嘻,太过分!”又《孔子家语》载:

及其妻以藜不熟,因出之。人日:“非七出也。”参曰::“藜,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逐出之,终身不要。

曾子因为妻子没有将藜叶之菜蒸熟,就休了其妻。有人觉得不应该,说这不属于七种休妻的理由。曾子回答说小事情都不听的,更何况大事呢?于是休了妻,终身不再娶。从上面两则事中我们可以看现: 孔子妻亓官氏作为一个具体的母亲。在接受儿子“孝”的行为文确时处在尴尬的境地。因为礼法的原因,一旦孝子的母亲与同样占主导地位的父亲发生矛盾冲突时,母亲对于晚辈“孝子”的优势地位顷刻间消失了,完全让位于占主导地位的父权。孝子的哪怕是尽孝的责任和义务也立即让位于绝对支配的父权。面管子妻子在因为一件做不足道的小事被休掉时,她作为曾子儿子施孝的对象所应享有的权利也同时终止。在这样近乎残酷的现实环境中,很多儿女对于自己的母亲都有这种无法施孝的遗憾心理。 世俗生活中的缺够能不能在宗教心理体验中得到释放呢?

对于具有信仰需求的人来说,宗教中的情感与心理,应该是个人、家庭及社会生活中情感及心理的某种程度的延伸或者代偿。不同地理、文化环境的人而言,对“母爱”渴求,对“母亲”的依恋是种十分普遍而正常的心理。 无论是普遍性的母爱需求, 还是深层的“恋母情结”人的本能需要“母性”,宗教也应该满足人类这方面的心理需求。基督教诸神形象中,上帝至高无上,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但不妨碍崇拜圣母玛利亚。道教中也有不远不近的“王母”形象以及其他的女性神祗形象。但观音出现或者说变身前,佛教传播中“母亲”的形象是空缺的。观音菩萨一旦示现女身,如同关心疼爱儿女的慈母出现一样。无数的信众向观音菩萨祈求礼拜时,眷恋之情油然而生。女身观音出现之前,佛教诸佛菩萨中,缺乏与母亲形象一致的崇敬对象。

文姓观音的出现或者说观音形象的女性化变身,除了满足信众的母性崇拜需求,还给传统孝文化氛围中的子女提供了这样一种替代敬奉孝行或者安放寄托孝敬的心理: “她” 就是母亲, 拥有所有母亲的慈爱共性,心理干预方面有比具体世俗的母亲更为出色全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宗教的精神生活中,这样的母亲永不会受到父权及夫权的压制打击。不管是马郎妇或者是妙善,如同她曾经的伟丈夫形象一样, 都是为了接引开示世人呈现出的不同的角色和形象,而她本来的面目,似乎就一直是个母亲, 既不是谁的女儿,也不是谁的妻子,只是所有信众心目中理想的母亲。比之于边缘化的,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真实而具体的母亲,这样的母亲形象更加完美。在倾诉者心目中,她可以不受礼教伦理的限制,耐心地倾听来自儿女的心声。这样的宗教心理体验,比父亲化的男性佛菩萨形象更亲切,更有家庭的温情。对于晚辈来说,甚至对于每个人来说,对观音的崇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理 想化的对母亲尽孝的心理转移。

观音菩萨女身形象宣孝助孝还不止于此,广为流传的妙善传说,就是观音菩萨以女儿的身四施孝于父亲,展现感天动地的孝行。目前有关妙善故事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北宋元符年间蒋之可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简称《香山传》),《香山传》详细地叙述了庄王的三女儿妙善修才成道化为观音的故事。其他的几种记载大致差不多,略有出入,但基本都包含妙善为治疗父本的病,献出自己的手和眼的内容。 《香山传》中,面对曾经非难折磨自己的父亲,妙善毫不犹豫献出手和眼相救。这时,“忽失妙善所在,尔时天地震动,光明照耀,祥云周复,天鼓发响,乃见千手千眼大悲观音身相端严光明晃耀岿岿堂堂如星中月”。正是因为她的这种孝行最学要以感动天神,才被封为观音菩萨。妙善故事中传统的儒家孝道伦理融入到了佛学里,而佛教大慈大悲的神性和中国儒家传统的孝道通过妙善尽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观音菩萨的另一个为人称颂功能是送子,送子观音俗称“送子娘娘”很受广大已重女性的喜爱。男女信徒们认为,只要一心诵念观音,诚心礼拜,就可以满足心愿,生儿商女。有学者考论观音信仰中送子功能的来源有两个:其一是从观音信仰中逐步分离出来,其二是从佛教的鬼子母信仰演变而来川。重要的证据是:《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着门品》 说: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编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楞严经》中也说:“求妻得妻, 求子得子。”

实际上,送子功能同样是孝道重要的内容之一•《说文》 对“孝”解释是“善事父母”。《孝经》在《圣治章》还有:“父母生之, 续莫大焉。”意思是父母生养了子女,子女再传侯宗族血脉,在孝道中没有比这更重大的事。尽孝还有更多的内容,更高的目标。“孝在和始是从尊祖祭祖的宗教情怀中发展而来的。周代以至春秋之孝,其主要内涵为尊祖敬宗,并且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尊宗祀祖主要在于报本返始。”看来孝道的意义不止于事父母。《孟子•离娄上》中说:“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按照赵岐的解释,没有子嗣比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和家穷亲老,不为禄仕还严重,因为“不要无子”,会“绝先粗杞”、世代相沿的祖家的赛大中断了。所以说,子嗣的有无,是关乎孝道的重要项目。就此而言、观音答萨能随人心愿,繁衍子嗣,是助人完成孝道中另一项重要的内容。

要之,佛教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观音菩萨因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逐渐大众所崇信、观音以女身示现,满足传统女神崇拜、母性崇拜心理及女信众方便接受等需求,是广受信众喜爱崇敬的主要原因。此外。观音的送子功能以及以母亲形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孝道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妙善施孝的故事,又使得女身观音形象融合了儒家传统的孝道和佛教大慧大悲的神性。这些都弥补了佛教不预人事,漠视亲思的缺憾、给广大的信众塑造出一个慈悲完美合孝道的母亲形象。从此,女相观音菩萨在中国定型普及,成为中国民众观音信仰的主流。“ 佛殿何必深山求,处处观音处处有”。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