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连云港羽山与东夷夏人文化传承

作者:开封·韩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这说明中国特色,是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基础上逐渐发展和提炼出来的。展现中国文化、文明特色,必须深入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增光添彩。

在中国特色文化中,“东夷”文化别具一格,是源于青龙氏伏羲肇始的东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它具有历史、地理、文明源头的重要地位,是发掘、传承和弘扬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内容。

关于“东夷”之地,地理科学研究认为,它是指距今10—1万年的远古时期,黄河在郑州荥阳桃花峪全线贯通后,冲积东部大瀛海形成的“东瀛”之地。“瀛”,本义指海,最早是指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海。在华夏民族最早的认识中,黄河下游的东海,是指太行山东南部渤海、黄海西端的“山海”结合部,曾被上古史料记载为黄河在下游冲积的“大瀛海”。故东海、又称“大瀛海”。当它被黄河在下游的洪水冲积后,最先在“大瀛海”中形成了岛屿、河州,也称“瀛洲岛”“九州岛”。后来,随着“九州”冲积的面积不断扩大,环绕其四周的渤海、黄海之水逐渐向东部退宿,“九州”又被称作“中原”“中国”“黄淮海大平原”“华北平原”等。

因此,上古时期最早居住黄河下游东方冲积河州“瀛洲岛”上的华夏先民,也称作“东瀛人”或“东夷人”,是华夏民族产生之前燧人氏的后裔。燧人氏在黄河下游的河州“瀛洲岛”上,孕育了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等三皇五帝。

据战国圃田人列御寇《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曰岱兴,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又记载:渤海之东“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北宋太常博士梅尧臣写诗道:“神仙多羽翼,一一飞蓬瀛。”上古时期长着“羽翼”,飞往蓬莱、瀛洲的“仙圣之种”,便是华夏民族的创世先祖三皇五帝,也是最早居住《山海经》中记载“羽民之国”的“羽人”。

因“羽人”身上长着鸟羽翼毛,也被称作“东夷鸟族”。而“鸟夷”,便是黄河下游东方少昊东夷族中的重要一支。

《山海经》的作者伯益,就是居住黄河下游“河播九流”之地,辅佐大禹治水的“东夷人”,以东瀛之“瀛”得“嬴(瀛)”姓,也是黄帝后裔高阳氏颛顼之孙、皋陶之子。作为高阳氏“八恺“之一的伯益,与先祖颛顼居住的开封陈留“高阳城”“空桑”,同在黄河下游的东方“东夷”之地。

据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记载:伯益“佐禹治水封于梁。”伯益受封的“梁”地,便是东方占星学中天上十二星次“大梁”星次,与地上战国“梁(魏)国”国都“大梁”“天人合一”的“梁”地,与高阳氏颛顼建都的“高阳城”“空桑”,同在开封古陈留之地。

随着黄河下游冲积地不断向淮泗流域推进,黄海也逐渐退宿到徐州、连云港地区。伯益的后裔徐夷也随后向徐州、连云港等地迁徙。如西周时期东方诸侯之长的东夷人徐偃王,便是伯益三十二世后裔。而连云港市徐氏家谱传承的徐姓,也正是徐偃王的后裔。

伯益在《山海经》中记载:“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食黍。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说明“羽民之国”,与颛顼氏族的“季禺之国”同在黄河下游的“东夷”之地。羽民,即“羽人”。“羽人”之“羽”,是指东方鸟夷氏族身上披戴的鸟类羽毛,也寓指“以鸟命官”的东夷人少昊氏、颛顼氏及其后裔。这一方面说明,“羽民之国”最早产生于黄河下游的“东夷”之地,是少昊氏、高阳氏、伯益等东夷人的后裔;另一方面说明,东夷人、高阳氏颛顼的后裔鲧伯、大禹、皋陶、伯益等,都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东夷”之地。

东夷人伯益所编《山海经》又记载:“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据此文分析,“羽山”与“羽民之国”,均在黄河下游冲积“大瀛洲”的东方“东夷”之地,都是“羽民”“羽人”“鸟夷”的最早居住地。而被杀在“羽山”的大禹父亲鲧伯,自然也在颛顼后裔及“羽民之国”“羽民”“羽人”的范围之内。毫无疑问,鲧伯、皋陶、伯益等,也都是居住在黄河下游东方“东夷”之地的“东夷人”。既然,高阳氏颛顼及儿子鲧是“东夷人”,那么,作为颛顼之孙、鲧之子的大禹,也理所当然的是居住黄河下游、治理洪水的“东夷人”了。所以,南朝宋时期文学家刘义庆《世说新语》认为:“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东夷”,便是黄河在下游冲积渤海、黄海,即“大瀛海”后,形成的“大瀛洲”之地。北宋宰相李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两部史书均记载:“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贤圣之所在,岂常之有?”

不仅大禹是“东夷人”,禅帝位给大禹的舜帝也是“东夷人”。所以,战国思想家孟轲《孟子》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东夷人”舜帝,在黄河下游“东夷之地”的“鸣条”去世前,把帝位传承给了同是“东夷人”的大禹。这与大禹父祖颛顼、鲧,与皋陶、伯益同是“东夷人”,共居“东夷之地”的历史记载相吻合。

连云港市,濒临黄河下游的东部大海之滨,是毫无疑问的“东夷”“东瀛”之地。当地传承着“羽人”居住地和大禹父亲鲧被杀的“羽山”文化,也与战国所编《竹书纪年》记载中,夏朝王芒“命九夷,东狩于海,获大鱼”的地理环境相吻合。连云港市有距今6400年的大伊山石棺墓仰韶文化遗址;有距今6300年的锦屏山二涧仰韶文化遗址;有花果山大村仰韶文化遗址;有距今4500年的藤花落、朝阳龙山文化遗址;有距今4000多年赣榆下庙墩龙山文化遗址;有距今3900–3600年的马腰岭、青湖、房山的钓鱼台岳石文化遗址。其中,龙山文化的年代,正是大禹在黄河下游治理洪水的尧舜和夏朝初期,也成为了连云港市具有大禹父亲鲧去世地“羽山”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地理依据。

“羽山”“羽人”文化,作为中国特色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的是华夏民族在黄河下游东夷之地的创世史,也是中国乃至亚洲“东夷”“瀛洲”“九州”“羽人”文化的源头,又是四川三星堆青铜器“十日族”“鸟人”文化的最早来源,应该运用中国人根本、固有、基因性创世文化作指导,深入进行发掘、研究和传承,使之成为添彩“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内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