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以歌言物,以曲传情——论庄浪小曲的传承与发展(上)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牛晓霞

[摘要]庄浪小曲是流传在甘肃省庄浪县的有固定的唱调和曲目以及内容,主要保存在当地地摊戏中的一种民间曲调。其音调苍凉悲壮,格律整齐规则,内容深刻广泛。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和鲜明的音乐性以及深广的社会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庄浪小曲的来源考证,内容特点的分析以及对目前庄浪小曲的生存现状的探讨、旨在引起人们对这笔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宝藏的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庄浪小曲传承发展

庄浪县地处关山(即六盘山支脉)西麓,为陕甘宁交界点,属甘肃省平凉市。这里自古民风淳朴,历史积淀浓厚,历史上曾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随着中原民族的不断迁入,一方面吸取了中原文化的养料,另一方面又借鉴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庄浪地方群众文化,最能代表这种文化的当属庄浪社火。

同其他地方的社火一样,庄浪社火也具有一定的程式。一般分为文、武社火或昼、夜社火。而夜社火则以地摊(一种采用民间小调,就地演唱的曲艺)为主,选择适当的空地,举火照灯,观众围成一圈,演员就地即兴表演。有小型演唱,用锣、鼓、镲等伴舞,用笛、二胡、板胡、三弦伴唱的为文(地摊)社火,亦称夜社火。小曲是“夜社火”的核心内容,也是其精华所在。小曲原为民间演出的主要形式,眉户传入后与之穿插演唱,称为“小唱”、“蕤唱” 。固定形式的小曲,不包含花儿等即兴式的山歌,也不包括只说不唱的快板民谣,而是指目前当地地摊中保存的有固定唱调和固定唱词的民间歌曲。小曲形成有两个基本要素——祭祀和娱乐,由于史料和文献匮乏,我们只好通过分析具体的小曲文本对其来源做剖析推测。

一、庄浪小曲的来源

庄浪小曲也及地摊戏属于地方小戏,这种小戏与农村和小乡镇的各种巫觋活动有较密切的关系。庄浪民间敬神风气十分浓厚,县有县神将军爷(北宋名将刘沪),各村各 社亦有神灵,大小庙宇遍布全县各个角落。以庙宇为中心的庙会社火则丰富多彩,每一次庙会社火就是一场民间综合艺术的集会,以歌舞娱神或以形貌扮神是我国戏剧表演的最早萌芽。其中,阴阳先生和法士的祭神活动——打醮或做醮中就 有许多固定的和即兴的经文歌和巫术歌。这种似歌而非歌的咒词经文很有可能被小曲吸收,变成了地摊中专门用于神庙演出或祭祀中专用的曲子。比如《十柱香》。更像是法士阴阳先生的咒词经文:

一炷香烧与了 玉皇大帝,二炷香烧与了灌洲二郎,三炷香烧与了三宵娘娘, 四炷香烧与了四海龙王。五炷香烧与了五方大帝,六炷香烧与了南斗六郎。七炷香烧与了北斗七星,八娃香烧与了八大金刚。九炷香烧与了九天玄女,十炷香烧与了十殿阎王。

此外,地摊小曲中的秧歌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迎神驱邪活动,最后发展成为民间吉庆活动。带有这种色彩的曲子在小曲中占的比重极少,只能算是小曲的一个源头, 而并非小曲的主要构成。小曲一且形成,就告别了“神气”,走向抒情和 “娱人”的道路,朝更丰富、更有生命力的方向发展。

第二,当地流行的山教是小曲主要源泉和形成要素,庄浪花儿以前在本地非常流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才渐渐消失。来自花儿的曲子占小曲数目的地大多数,而且还是整个小曲中的优秀者。这类曲子的主人公多为女性,题材上以婚嫁爱情、家庭、诉说身世为主,这方面与当地花儿有相通之处。

第三,来源于历史神话故事和取材于当地史实的。这些小曲文学艺术水平比较高,有明显的创作加工痕迹,篇幅是小曲中最长的。比如《十里亭》就取材于崔驾的爱情故事,其结构严谨,形式整齐,讲究押的和修辞。这些曲子在艺术形式方面代表小曲的最高境界。

第四,劳动号子。劳动号子主要起协调力量和调整节奏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有解闷和消乏的作用,也正因此,劳动歌遥被小曲大量借鉴吸收,形成诸多相关曲子,如《割大麦》、《扬燕麦》、《织手巾》 等。有的小曲甚至直接是在原来劳动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割韭菜》。

第五,庄浪人很讲究各种节日和传统仪式,在各种仪式的宴席上就有很多仪式歌谣,比如宴席上有丰富的酒歌,婚嫁仪式上有婚嫁歌、嫁女歌等,这些宴席仪式歌谣也成为小曲创作的一个丰富源泉。如小曲中《十杯酒》、《骂媒歌 》等都有宴席仪式歌的痕迹。

第六,由移民带来的外地民歌对小曲的产生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庄浪属人口迁入地区,移民把自己家乡的民歌带入庄浪地区,并互相吸收融合,为小曲的产生和丰富起了极大的作用。正因如此,庄浪东部小曲与陕西眉户有些相似,而西部小曲则与定西小曲有很大部分完全相同。顾颜刚先生1937年在甘肃调查民歌时发现,甘肃花儿中有“策莉花”字眼,他认为“此地无茉莉花,知此歌必初移之民所遭留,至少亦是根据初移民之遗留语而味歌者”。小曲中也有这种情况,甚至有一首曲子就叫《茉莉花》,开头连续重复两句“好一朵茉莉花” ,移民遗留可见一斑。

二、庄浪小曲的特点及分类

庄浪小曲产生于宋代,至明末清初正式形成,到近代渐繁荣昌盛,流传甚广。据庄浪出土的碑碣《寺坪诗碣》载。“昔年取舞地,今日死士情”,其中“歌舞”可能基早期的正统歌舞,或类似于秧歌的民间俗歌舞,大抵与历代的小曲流传有关。

小曲的表演,多是四男四女,男的着装简单,化淡妆,或不化妆,每人手执浮尘(蝇刷)或霸王鞭(俗称铁鞭子)身后尾随一女旦,在锣鼓的伴奏下出场。旦角着彩衣,化浓妆。有的形式里面还特别安排一丑旦,在绕场一周后,男主角集中在一起演唱,小旦则绕场载舞,丑角在场中做各种滑稽搞笑的动作。一段唱完之后,再绕场一周,直至曲终。在这个过程中,最吸引观众的是丑旦,其化妆夸张,把丑做到极点,常常是“大脚片”,满脸长满“麻子”,嘴大到耳根,耳朵上吊着两个纸炮,手里还拿着两根棒机,边敲打边入伍,碰到人群,还要打声招呼,说一些祝福语,再做一些滑稽夸张的动作,逗得全场观众捧展大笑。这类小曲在庄浪南部的水洛镇比较流行。北边的南湖、岳堡、柳墚等地有3 —5 名旦角表演,演出时有对唱、合唱,边唱边舞。演员一般走十字步,“8”字步,用霸王鞭、扇子、蝇刷作舞。(未完待续)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