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儒家文化张力说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王明江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干。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就是对中国传统核心文化剖析和解释。笔者试图以张力一词来探究传统的儒家文化。

张力一词,最早源于物理学,指液体的聚合力和绳子的拉力。张力说则是泰特创造出来,原是指诗歌的内涵和外延所形成的力量,换句话说是“般指在严肃和幽默之间的平衡”,或“冲突应力的集合”,或对抗趋势的和谐,或者是其他任何“冲突中见稳定”的模式。

儒家文化具有极其强烈的张力,这种张力体现在儒家文化的内话与外延之间有秩序的统一。

这种内涵和外延则分别是为:内涵体现在对于经典著作的释读与其释读发展;外延则表现为儒家思想文化成为维护传统社会秩序的潜在力量。儒家文化张力在于将内涵与外延达成有序和有效的统一,成 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学说。

一、形成的条件

儒家文化内在的核心成力,使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学说。儒家文化内在核心力形成的条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儒家文化内在核心“礼”。礼是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仪式准则。古人讲究礼法,于是就有了五礼之说,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指的是祭祀之事;凶礼则为丧葬之事;军礼就是军旅之事;宾礼乃是宾客之事;嘉礼应为冠婚之事。这五礼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礼规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人们必须遵守的道德条文。

第二,儒家文化极为推崇“入仕情怀”。在我国古代,每个王朝时期均涌现出一大批志士仁人。这些志士仁人为王朝前仆后继,为君王出生入死,形成许多可歌可拉之故事。推究其原委,当属儒家文化中积极入仕之情怀。儒家文化倡导以天下安危为己任,使众多士大夫投身于王朝建设与巩固之中。虽君王多有不屑之流露,然士大夫积极为国分忧之壮心仍存。

第三,儒家文化内在核心“仁”。仁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语有“仁者爱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等。仁文化已渗透至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以“仁”作为社会道德之最高标准。通过在社会各个方面倡导“仁文化”,以此来整齐古人之思想,达到教化之功效。

二、发展与演变

儒家文化的内涵是以经典著作为基础,每一时代的人通过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和传注,使儒家经典著作本身在每个时期都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特色,而且这种时代的特色与当时社会背景结合又十分密切,形成每个时期不同的学术思想与观念。即儒家文化的内涵本身拥有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一种表现为儒家经典 著作的拓展,阐释的派别极多。儒家经典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有人进行注释,阐发自己的观点,后来形成“十三经”。第二种表现为形成三大主流学术思想的高峰,两汉时期形成汉学,两宋时期形成宋学。先秦时期儒家的经典著作,据《庄子•天运篇》载,“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自以为旧矣,执知其故矣’;”儒家经典“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也就此处而来。《乐》不知是何原因,已失传。《书》遭到秦火焚毁,然原先秦朝博士济南伏生却记诵于心。西汉建立后,刘邦虽任用叔孙通制定礼法,但儒家未曾在政治上有范限的机会。文帝时期,对恒派晁错受业于济南伏生,晁错用隶书记录伏生所背诵的,成为今文《书》 。于是,西汉时期留存下来的仅有五经了。这五部经书均用西汉时期通用的隶书撰写,因而也称之为“今文经”。文经学倡导“微言大义”。武帝时期,学术史发生两件大事。第一件事为刘彻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秦火残存下来的五经全部立为官学,称之为“五经博士”。第二件事是河间王刘德献上所得之古书,鲁共王刘馀毁坏孔子的住宅而发现古文《书》,这批书由古文明撰写,因而也称之为“古文经”。古文经学倡导“章句训话”。西汉后期,今文经学逐渐与谶纬之术联系日益密切,今文经学变得神程化,而古文经学却因逻辑镇密逐渐兴盛起来。纵观整个西汉时期,今文经学占据主导地位,古文经学只是流传于民间,未曾被立为官学。东汉建立,光武帝崇尚儒家,立今文十四经博士。然古文经学影响已不容小觑,出现了韩歆、许淑、陈元等古文经学家,且在东汉朝堂之上有发言之权。到了东汉中期,出现了许多既研究今文经,也通晓古文经的经学家,较为著名的就有贾逵、马融,形成一种古文经学 与今文经学融合的趋势。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形成两大主流学术思想的高峰。两汉时期,儒学经历了先秦的原始儒学,西汉时期以崇尚今文经学为主,解经上注重微言大义,以经表政,就是理解经典著作本身的过程中加进去自己对于政治的看法,把经学作为自己政见上的装饰物。东汉时期在解经上以古文经学为主,体现出来是字字斟酌,形成以文字学为功底进而阐释经典,形成独具特色的“汉学”。之后经学历经发展演变,到了两宋时期,宋人治学不愿墨守成规,破坏了汉学传统的师承家法,对经典本身怀着种质疑的精神,形成群儒以己意解经的盛况,朱熹本人通过对儒家经典著作的解读,形成新-代的经典著作“四书”,即《大学》、《中庸》、 《论语》及《孟子》。

儒家文化的外延性体现在政治上始终保持着积极地入世与大一统观念;在社会上潜在的宗族礼法观念。在政治方面,积极入世心态表现为古代许多志士仁人屡遭挫折,但仍怀着一腔忠君报国热忱。许多忠义之士虽遭猜忌,但仍忠心于君王。王朝末期许多人以遗臣自居的,终身不投降新政权。譬如南宋文天祥以身殉国,留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政治上的大一统具体表现为历史上中国经历各种时代的战乱,但仍然保持大一统的姿势。儒家文化一直贯彻着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形成许多中央集权的王朝。譬如汉朝、唐朝、明朝、清朝等大一统中央王朝。在社会方面,潜在的宗族礼法观念表现为古代社会秩序基本依靠儒家文化的“礼”治,儒家文化对人们的要求变成人们都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儒家文化无形中充当了法的概念。

加强中央皇权。政治上活动的自由空间越来越狭小,政治体制的改革使得每 个时期人们思想不断地受到束缚和压迫的成分越来越重。社会中新鲜活泼的一面不断的僵化成为人们思想的累赘,社会的活力也越见衰弱儒家文化渗透在政治权利的各个角落,使得政治生活中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

三、地位与作用

儒家文化的张力性,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内在表现与外部延伸上,内部表现主要是以儒家经典著作的时代性演变,及其演变过程中增加了哪些成分及其消逝了哪些东西。外部延伸主卖集中在对中国历史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及中国历史上传统习俗、政治、经济、社会及军事上等各种现象。这些现象无不是儒家文化的外延,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部分 。

儒家文化之张力使儒家文化成为个有机的组合体, 这种有机组合体既有内涵又有外延 ,构成种二元结构稳定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直持续产生出强大的功能与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儒家文化之张力使中国古代社会形成稳定的乡村–城镇社会模式。而这种模式与儒家文化张力相互作用,形成超稳定的三角力量结构。使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基本结构未曾发生转变。

第二,儒家文化之张力保持了儒家文化的持久生命与活力,而儒家文化持久之生命力则恰好满足时代人们之需要。因而,儒家文化成为古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社会学说与统治思想。试观整个中国古代的学说思想,均以儒家文化牢牢地占据主流地位,其他学说思想不见踪迹。

第三,儒家文化之张力确保国家大一统。儒家文化之张力内涵就有明确“大一统”思想。无论什么时期,国家分裂日久,人心便思-统。其中的道理不言自谕,古人在内心深处早已接受儒家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

总之,儒家文化的张力性,包含其内涵与外延两个部分,内涵包括经典著作的释读与其释读发展;而外延涵盖了儒家思想文化成为维护传统政治与社会秩序的潜在力量。这两个部分渗透于古代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保证了古代政治模式的同一性 与有序性。促进古代社会趋向于安定平稳。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